泰来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通明教育论中国传统医学与临床心理学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154116.html

在我们常人的认识当中似乎感觉在中医学中,没有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专门的研究,也似乎没有特意的去处理人的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仿佛一个拯救我们身心健康的,我们的祖国传统医学,并没有自身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其实,我们都错了!在中医的施治理论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心理与生理分别施治的“二分式”思维方式。在它看来生理与心理、躯体与心灵,本就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可以彼此影响,彼此转换,彼此制约的。这就如同人与自己的影子一般,如影随形的。更加形象的表达就是如同连体双胞胎一般,不仅外在的皮肤相连,就连内脏也是彼此共享的。两者之间缺一不可谓整体,更不可谓健康。

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是以“辨证施治,同气相求,以形补形”为治疗思想的,倡导以“系统的角度,从阴阳两方面的角度,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从不同时间空间中,施以不同治疗疾病的方法,为指导思想的。中医理论中r认为人的身体之所以产生疾病的,其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足,经脉不通”但两者的根源还是“阴阳失去平衡,这里所指的平衡是指人体内部的平衡,人与周围人和物的平衡,以及人与环境的平衡。一旦三者任何一处失去平衡,那么疾病就有可能随之而生,中医理论中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中医本元《*帝内经》中记载“人有五藏(脏),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适度,生乃不用”有说“喜伤心,怒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其大意就是说人有脏、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喜怒等情志为五脏之气化生,过度则会伤气,寒暑外形中伤,可以损伤形体。所以喜怒不加节制,寒暑不适于调适,生命就不会牢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有人因暴怒伤肝而亡,有人因欢喜过度,引发心脏疾病而亡,有人因恐吓过度伤肾气而亡。而在临床心理学中,当我们面对各种心身疾病,各种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之时,往往会产生一直相对应的躯体症状,有的是显而易见的,而有的却是内显的。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从心理学角度,从精神角度去处理问题,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的。即使在有所症状上加以西医的药物来辅助医疗,躯体的症状也不是很理想,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从脏气中去去看待问题,忽略每一个人的先天体质,先天的五行配制是不尽相同的,用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对待复杂多变的症状,往往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中国传统的医学概念中,世界万物都概括为属性化生而来,这五种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世界上任何一种天然物质都具备它们的一种或几种属性。自古以来,“不知易者不可谓大医”,易经与中医是相同的,随之而来的易医中倡导: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以形补形,也就是说将同种属性的物质与事物相叠加或相互补充的时候,许多因与五种属性相同的器脏因血气衰弱而产生的疾病,将随之而去。总而言之,世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都由这五种属性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相互催生而来。

把五脏六腑用这五种属性的物质来描述,其实揭示了它们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现代量子学证明,从最微观的角度来看,构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和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超小的微小粒子,而我们平常通过呼吸,饮食这些方式从自然界中摄入的那些粒子,在进入人体之后,最终将于人体内部那些具有同样粒子产生密切联系,并对他们进行补充,这就是现代量子力学上著名的“互补理论”,从而也与中医理论中的“归经”的观念不谋而合。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我们每天所食用的食物,都是属于这五种基本属性所包括的。每种食物都具有自己的功效,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果在正确的时间吃正确的食物,那么最起码我们身体内部会维持一种平衡。

我们大家应该清楚的是,在唯物主义中,不论是躯体疾病的产生还是心理疾病的产生,都应该有一定的相应的物质基础。否则不可能无辜产生,这些相应的物质基础,或者是五脏六腑,或者是大脑,神经,脊椎神经发生病变或失调。有些心理疾病所对应的物质基础是外显的,有的是内在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失去了应有的平衡状态。

我的想法就是如果能在治疗各种心理疾病或者心身疾病的时候,能够食用与产生问题相关的食物,也就是相应的食疗,我想就会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份很大的积极力量,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这也不禁的响应了一句古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

现在为了形象的说明我以上的观点,我就随意举例出一下几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来加以说明。首先,我先从“失眠”谈起吧,众所周知,在心理学中认为绝大多数的失眠产生的原因都是情绪化的。古代医学经典《难经》中说:人之安眠,神归心,*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归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老失眠,一定是体内的神、*、魄、意、志没有好的待在相应的五脏里所导致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喜事过多,忧事过多,思虑过多,恐惧过多,悲伤过多多可以引起失眠,如果找到失眠产生的物质基础,也就是相应的器官,用食疗也好,药材也好,水疗也好,刺激穴位也罢。配合相应的认知情绪的疏导,我相信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当我们与失眠有关的躯体症状消失之后,心情自然会好。我们往往都有如此的体验,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找不到精神。由一种良性循环代替恶性循环,效果的好坏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种就是“抑郁症和焦虑症”了虽说是原因不明的内因性情感障碍,但这两种疾病每年都有上升的趋势,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也许是这样的,“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一直向这商业化的变革,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压力空前加大,自身所处于的境遇,与家人朋友以及自身的期望不间断的发生这冲突,产生各种挫折,致使自身价值观不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信心并产生一定的恐惧,从而产生悲观、厌世、易怒、无助、紧张不安。记忆下降,难以入眠。常伴随的躯体症状: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我之所以将抑郁症和焦虑症那在一起加以说明,是因为,不少心理学家以为,焦虑与抑郁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其症状不尽相同,但却有着相同的根源。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及神经学教授萨波斯基就指出“抑郁与焦虑彼此相关,只不过一方处于随时警戒,一方处于长期无助的状态”,但他强调,这两种看起来似乎不尽相同的症状皆与生活压力密切相关:压力在焦虑与抑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上是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抑郁症和焦虑症产生的原因,而在中医中我们不难发现,抑郁症一般多发生在春季,其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生,都由一定的原因,“主因助缘”事情都不能无缘无故的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消失,从中医角度上来说,抑郁症之所以多发生在春季,是因为春季主东方,东方应春,而春脏在五行中属木,在五脏属肝,五志中属怒,五气中属腥臊,春天干木容易干燥,人就容易烦闷浮躁,因此很容易气郁。而抑郁症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中医看来就是气郁,因为抑郁症患者本身就是气郁,遇到同样浮躁气郁的春季就容易加重病情。而抑郁症患者如果吃了秋季成熟的水果,如苹果、梨、柑橘等,就容易使病情加重,因为秋季主肺,具有促进人体肺气收敛下降的功效,因此我们由此可以掌握食物属性的性质,对我们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啊!

其实世界万物,各自都具有其自身的属性、自身的特点、自身的局限、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身的用途。在东方的文化中将追寻事物的发展规律“追寻事物的原始状态,探究事物本质的过程”称之为“道”,而在西方世界当中称之为“科学”。如果按照现在科学的定义和外延,那么东方的道,东方阴阳五行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科学。不管是东方的道,还是西方的科学,最终目的,我想是这样的,“社会发展道近乎和谐的状态,莫过于世间万物,各逐其性、各尽其宜、各当其能,的社会环境。也只有在这种“和而不同、包容万千、求同存异”的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才能维持到一种相对的平衡,也只有这样随之产生的各种疾病与障碍,也就随之消失。我想这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中国博大精神的文化宝藏中,易医以中医的存在,无疑是最闪亮的一块,因为它几千年来一直拯救着我们的生命,也因为它的存在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它那种对世间万物“各逐其性、各尽其能、互为辅持、互为制约,系统全面辨证看待世间的本质思想,对当今临床心理学,甚至是临床医学都具有很强的补充与指导意义。

结语

在当今这个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存在的本身也存在着“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的不断更新。有些夕阳产业或夕阳的职业,都相继的转型或淘汰,而相应的朝阳产业也相继产生,它们仿佛都遵循着“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规则。

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职业的划分越来越精细,职责的权限也在不断的缩小,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将其所有的精力与能力集中于一点,从而使各自的工作,更加熟练、更有深度,人们可以创造性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实践证明,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仿佛与我们提倡的将各种文化、职业,融化的思想发生这本质的冲突,其实不然!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虽然职业细分化,劳动力的分工精细化,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事物深度的理解,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但它随之带来的副产品,也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例如在医学派生的各行各业当中,由于各行各业分工的精细化,从一定程度导航加深了身体各组织之间,各器官之间的阻隔性,人体之所以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精细,协调,最完善”的机体,是因为它的整体性,个组织与器官之间的衔接的周密性,以及各组织之间,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复杂性,互相之间差异的模糊性。各行各业只是从一个或多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而其它侧面的本质确是自身职业的盲点,职业的限制。如若系统的看待问题,不能立体的看待问题,只是遵循以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理念,遇见人体的各种疾病与问题,只是按常规的方法,一成不变的程序,去看待复杂多变的疾病时,那么调治的结果自然是很难合乎人意的。

我想只有我们能站在这种“系统的,周密的,辨证的”这种理论高度上,以此作为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石,再去分工合作,那些效果会更好的!相应的负面影响也会适时缩小。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临床心理学的联系的论证,在此也接近尾声了,我做论述的这一些,并不是去评判指责什么,我只是在用辨证思维在看待眼前问题,只是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大家不要忘记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所蕴含的巨大价值,社会发展也好,事物的发展也罢,都是遵循螺旋前进规律的,那当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当我们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时,当我们的身心健康,国家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的时候,我们并不必害怕,也不必惊慌,因为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足以让我们能够成功的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问题。这并不是盲目的乐观,更不是夜郎自大,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这个勤劳智慧的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为一名心理学的学习研究者,能够怀着一颗“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心态,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的吸收和消化这笔财富中所给予我们行业的启示与指导,给予我们的医学精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创造具有中华传统色彩的心理学体系的必经之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