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在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后,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最高层终于拍板定调: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自此,曾经一度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的中国民营经济,借改革东风,趁政策利好,正式扬帆起航。
正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时间,十亿神州,春雷萌动,举国上下,风起云涌。公职人员下海经商风,就是改革开放伊始,祖国大地上刮起的第一股大风,这场不亚于九级风暴的最强风,不经意间,刮出了中国后来不计其数的亿万富翁。
心动不如行动。这场风,也让一名手捧铁饭碗的公家人,一个不甘人后的年轻人——王爱林闻风而动。
王爱林,出生于府谷县高石崖公社高石崖一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王七锁老人一生老实善良,忠厚待人,守着一份薄田精耕细作度日;母亲是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将一个贫寒的家庭打理的有条不紊。在乡人眼里他们虽然平凡普通,但深受村邻敬重。父母共育有三女一子,王爱林是家中独子,在农村中普遍重男轻女的当时,王爱林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其自幼聪慧,记忆力惊人,且头脑灵活、心直口快,权谋机断,志向不凡。
时间,回到年的那个暖风荡漾,但注定不平凡的春天。
那一年,初中毕业的王爱林因当时环境局限,风华正茂,求知若渴的他,却不得不辍学回家。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背朝黄土面朝天,王爱林开始了一个农民谋生的艰苦历程。在此期间,他的经历是复杂的,身份也是多变的,从生产队社员,到拖拉机手,再到卡车驾驶员,一直到乡政府小车司机,历经拼搏,好事多磨,已经一步一步登堂入室,幸运地跻身于上班一族。这在城乡差别巨大,公私泾渭分明,公职岗位少之又少的当时,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拥有这样的身家,在众人眼里,也同样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就职业而言,有人就这样慨叹:“金饭碗、银饭碗、都不如公家人端的饭碗”。可见,这份职业的分量之重。
然而,也有人不这样看。有人拼命钻营,梦寐以求想谋公家饭碗,有人剑走偏锋,毅然决然,要到商海去趁风扬帆。
审时度势后,王爱林觉得:与其被动地坐等,不如主动去打拼;与其赚这点死工资,不如办企业去赚真金白银。事在人为,不能不为。他的名言是:“凡是你认准的事情就不要瞻前顾后,凡是你已经开了头的就不要半路后退。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机遇,而是错过了机遇;不是没有成功,而是不敢成功。”王爱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商海一去兮不复还。
商场如战场,商海搏击,不乏狂涛巨浪,行舟过程中,一不小心船就可能被浪涛打翻。所以,辞职下海并不是一般人都有胆量尝试的,非壮士而不能为,非胆识过人者而不敢为。这种叱咤风云的壮士虽然不多,但也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王爱林就是其中一个。
当他石破天惊,做出了辞职下海的决定时,当他对人们眼里公职弃之不顾时,他不是不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将要驾驽的是一艘毫无安全保障的小船。而面对的是商海的变幻莫测和狂风巨浪。但王爱林就是王爱林。他的个性就是:“只要认准了,就要走下去”。
下海伊始,王爱林遇到的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是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未知世界,一切都要从零做起,一切要学着起步。国家只是提供了政策,具体还需要自己去适应,去操作,这不仅仅要过人的胆量,还要有超常的谋略。那时候,国家所有的民营企业还处在萌芽状态,商海经验对于每一个涉猎者来说,如同白纸一张,猜不到结局,看不到辉煌。兴资办企之路既然没有前车之鉴,其直接后果就是每走一步都举步维艰。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畏虎”,凭着一股勇气和干劲,一边探索,一边学习,摸着石头过河,就不得不小心翼翼。
碳素厂,是王爱林筹建投产的第一个企业。
自此,他终于迈出了企业人生的第一步。谁也想不到,从当年高石崖荒山坡上那个叫矸子泥湾的地方,那个不起眼的小厂子起步,会在三十多年后,一鸣惊人变成叱咤风云的金利源工贸集团。而当年碳素厂的起点,一步一步成就了金利源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的顶点。
年4月,正当春风化雨,花发满枝的时节。王爱林不顾家人反对,自作主张,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决定筹办碳素厂,当此时也,就全国范围而言,个体户屈指可数,私人企业更是寥寥无几。虽然国家的政策做出了调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仍然鲜有人在,面对这种现状,大多数腰包鼓鼓者也处在观望状态。王爱林出身寒微,家徒四壁,温饱问题尚难以解决。他不是腰缠万贯的人,不是有权有势的人,他只是一个敢为人先和看准了的事情百折不挠的人。话说回来,私人办企,说的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政策虽然是好政策,可办企业不能光凭好政策,技术是软肋,需要大笔资金是硬道理。
到哪里去筹这笔不菲的巨款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放下包袱,开动脑筋,再难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是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吗?王爱林眼前一亮,想到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众筹资金,合股办企。
同年四月,他伙同另外四名合股人,在精心酝酿,广泛调查,合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借款、贷款,集资、合股等多种融资方式共同投资30万元,建起了一生中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式的第一个企业——碳素厂。
厂子建成,并不意味着办企成功。
建厂之初,百废待兴,面临市场、管理、运行、拓展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困扰,而30万元的资金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值一提,但在万元户都属凤毛麟角的那时那地,却不失为一个天文数字。稍有不慎,就会让一切美好的梦想变的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而且会将他们这些追梦人,落入万劫不复的处境。
怎么办?非常之事成常事,不易之事当易事。
首先是认真,其次才是追梦。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王爱林和他的股东们费尽了千辛万苦,殚思极虑,身体力行,一心扑在这个用心血浇灌的小厂子里,与其说是一个小小的碳素厂,不如说是他们孤注一掷和一腔厚望。与其说是一个小小的碳素厂,不如说是这些初出茅庐者们成就未来的一个满怀期待的梦想。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办厂伊始,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当时面临的困境是:只有理论,没有经验;只有热情,没有章程;只有想法,却不知道怎样实行;很多技术,都是土方法操作;很多规划,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经验借鉴,亦没有条文可循。由于资金的原因,他们的碳素厂一直用破碎机来代替球磨机、破碎机的价格相对低一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球磨机,但却不能有效把握产品的规格和质量。用破碎机生产,直接后果是导致所产出的焦粉粒度太大,无法保证电极糊的质量。尽管他们派人去内蒙古包头等地求购尚属紧俏产品的球磨机,但辗转波折,再加运输不便,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到货,企业要的是效率,毕竟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这时,他们打听到焦化厂有一台球磨机待售,但售价不菲,为了疏解资金困难,经过充分协商以后,王爱林用自己的座驾,当时在社会上还是稀罕物的一台吉普车和焦化厂做了兑换。互相作价,再找差价,交易做的顺顺利利。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更换球磨机仍然需要耗时两个多月,所以,碳素厂必须停产。这期间,为了工人们的生计考虑,王爱林将厂里工人临时打发到府榆公路工地上工作,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碳素厂更换设备后,因为质量达标,产品得以畅销,利润颇为可观。之后,为了开拓眼界,做好下一步的发展筹划,王爱林启程去泰国、香港、深圳、广州等处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
这期间,面对变化无常的市场,其他合伙人对碳素厂的前景产生了悲观思想,他们想保住既得利益,见好就收,就决定退股,于是,自作主张将碳素厂进行了分割。因为办公楼和工人宿舍作为房产利于出手变现,几个人便分去了办公楼和工人宿舍,将厂房和设备留给了王爱林。
这样,撤资的撤资,走人的走人,合资变成了独资,股份变成了独营。这就意味着,资金问题又一次成了瓶颈。
山重水复疑无路,企业何存又何去?
事到中半,尽管遭遇难产,王爱林仍然以一个企业家雄才大略和百折不挠的眼光,图谋事业的再度发展。遭此波折后,但王爱林就是王爱林,他拿出了说一不二的处事风格,虽九死而无悔,绝不轻言后退。
他穷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独立支撑,不忘初心,不改初衷。这些办法包括向民间借高利贷,向银行抵押贷,向亲朋好友借债。无论哪种方法筹资,王爱林把握一点,所有借款到了说好的归还时间一定想方设法还款,绝不逾期。他觉得,一个人的财富有价,而信用无价,如果把信用丢失了,那是多少金钱都无法买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按时还款,他甚至不惜以几天时间几十万的利息拆借过桥资金。虽然让他损失惨重,但他认准一个字:“值”。
满怀期待的碳素厂遭遇了滑铁卢,反而更加增加了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从年开始,王爱林忍痛割爱,自断退路,下狠心正式办理了辞职手续,将公家人的身份实实在在转变成了企业人,将浑身精力一心一意投入到兴资办企的宏图大业。他使出浑身解数,另辟蹊径,筹资,规划,腾挪叱咤,大刀阔斧,披荆斩棘,先后一口气创办了刨花碱厂、碳化硅复合材料厂。由于经营有方,管理得力,旗下的这些企业尽管摸着石头过河,却也一步一步开始风生水起。
知耻而后勇,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就这样,经过一番摸索和打拼,在曲折和坦途往复之间,失落和收获的交替之中,王爱林终于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虽然利润并不丰厚,但毕竟已经接近了成功。他把所得利润除了用来偿还借债之外,其余资金全部投入到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项目的上马投产。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已经到了年,整整十个年头的光阴,见证了一个企业家白手起家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点石成金的奋斗历程。
这一年,榆林市金利源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金利源总公司已经初具规模,现代企业模式已经完全成型,企业管理已经步入正轨途径,金利源总公司,已经从一个弱不禁风的民营小企业,一步一步发展成了枝繁叶茂,树大根深的现代化企业集群。
这一年,金利源总公司旗下已经拥有了:碳素厂、刨花碱厂、碳化硅复合材料厂、府谷县第二电石厂以及在建的东联电石厂。成功来之不易,成功往往伴随着心血的付出。尽管每走一步,都是汗水和艰辛同步;每走一步,都是面临无数的未知数,但王爱林就这样一路走下去了,这一路走得坚定不移,走的义无反顾。
企业景气不景气,不在于员工的施为,而在于老板的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善于避人之短,用人所长。
王爱林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在榆林市金利源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他面向社会,面向各界广泛搜罗人才,破格启用有真才实学的管理人员,选拔培养有前途的技术人员,力争人尽其用,各显其能。为了给金利源综合利用发电厂招聘一名合格的厂长,他不惜数次前往山西省河曲县进行实地调研,明察暗访,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以高薪聘请了一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专业管理人员——李纯德前来集团公司任职;为了机关人员日常行为能够中规中矩,特意邀请在政府部门工作,有着良好素养的刘宇虹女士利用节假日和下班后的闲余时间,前来公司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为了打造“百年金利源”大业,几度讨教,诚心聘请业已退休赋闲的原政府副县长——刘乃儿先生担任集团公司顾问,用以高屋建瓴,出谋划策。
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公司的运营规范,王爱林可谓殚思极虑,绞尽脑汁。
有效的管理者一般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一旦做出的,都是重大的决策。王爱林一直在以一个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来描绘金利源工贸集团的未来之路。他不轻易做出决策,一旦做出决策,必然深入贯彻;他做的决策是不多,但每一项决策都切中肯綮,深得解决问题的要领。
他提倡的企业十六字方针是:“艰苦创业,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开拓进取”。
他提出的金利源总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是:“抓住机遇,跳跃发展,风险推进,规模经营”。
他做出的金利源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思路分三步走的设想是:
第一:从年至年,在企业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完全实行家族式管理。
第二:从年至年,资本积累完成后,企业初具规模时,建章立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三:从年至年,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走向集团化管理。
他的构思,为金利源工贸集团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大手笔,为打造“百年金利源”绘就了一幅远景蓝图;他不屈不挠认真做事的个性,正在影响着各行各业上默默奉献艰苦创业的每一个金利源人。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就可以行业领先。有了规矩,就可以循序渐进,就可以一步一步走从小资向大成。
在一次题为《艰苦创业,造福桑梓》的讲话中,王爱林首次提出了企业发展的四项机制。即:全员教育机制;全员参与机制;企业管理机制;企业监督机制。四项机制的健全,标志着企业已经建立了全面的现代化管理体制,也标志着金利源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脱胎换骨,跻身于科学的,先进的,现代企业之林。从此以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深入金利源工贸集团的骨髓,一个着力打造全新风貌的“百年金利源”在这里正式诞生。
从年开始,继总投资万元,年产10万吨的大型旋窑水泥厂——大庄水泥厂开建。其后几年间,迈开步伐,高速发展,集团公司在海则庙王大庄工业园区陆续建成了包括大庄水泥厂在内,投资规模达两个亿的大庄电石厂、金利源综合利用发电厂以及纯净水厂,食品厂。在县城近郊的高石崖镇开发了规模庞大,设施超前,管理上档,投资过亿的房地产业典范——锦绣金花小区。
至此,金利源工贸集团历经漫长的演变,化茧成蝶,一跃成为囊括工业、农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企业集群。
也至此,王爱林先生以其毕生精力打造的榆林市金利源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脱颖而出,否极泰来。成绩骄人,名满榆塞。
在这期间,身为榆林市金利源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王爱林,同时兼任府谷县煤电冶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地方和国企合资楷模的大型国有企业新元洁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身兼数职,都是要职,但著作等身,成就骄人,更多的殊荣,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更大的努力。为了使各项工作尽善尽美,他把时间安排到了分,到了秒,分秒必争,每项工作都做到有条不紊。而且,以王爱林多年来养成的性格,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事业风生水起,王爱林身上总是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他希望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完美无缺,希望每一件事情都不敷衍了事。
在广行善事,出资重修石嘴头观音殿的过程中,因为要铸一口铜钟,他数度亲身去河北唐县考察,亲自拟定制造方案,包括样式、铭文、图案。铜钟铸好运回来时,大家谁都没有发现,可是细心的王爱林却发觉钟上面的铭文有几处出现了错字,错误虽小,但说明了厂家的工作态度,于是他坚决要求返工重铸。因为字迹太小,这样的错误连厂家都没有看出来,但细心的王爱林发现了,可见其做事的认真程度。
还有一次,在公司忙了一天公务正准备回家时,王爱林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这个人在电话里面很不客气,态度极其蛮狠。王爱林本来也是急性子,但遇到这种事反而冷静下来,他心平气和地问对方有什么事?因为他知道一个陌生人如果没有事是不会贸然和他通话,也不会这样恼火。等对方在电话里面发泄完后,才听明白原来这人是一个在金利源工贸集团旗下食品厂买东西的顾客,因为当天买的糕卷没有细看,买回来后才发现食材稍有变质,是过期的食品。结果,一怒之下就找董事长告状了。王爱林在“糕不好,是我们的过错,可以给你换,也可以全额退款,并且包赔耽误你时间的全部损失,这个钱你明天来我办公室取。”买糕的人本是想着这点小事肯定会遭到董事长白眼,何况自己态度又这样不好,却不料王爱林大包大揽,好言相劝。一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是好。处理完顾客的事情后,王爱林以此为契机,对集团公司旗下的各公司,各行业进行了雷厉风行的整顿。他要求大家举一反三,自查自纠,一定要严把质量关,真正将客户是上帝的办企宗旨落到实处。
一个好的管理者绝不就是靠一张铁青的脸、一个玄机重重的头脑,而是靠知识与经验造就的实力、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心肠和人人平等的原则性、威信、认真、处事待人。其中,威信二字,信是关键,有信自有威。认真二字,是一切成功之母。从上面可见,王爱林把这些都做到了极致。
王爱林是一位企业家,又是一个文化人。
由于历史原因,他虽然只读到初中,但因为酷爱文学,所以他一直努力自学,历经寒暑,已有小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年笔耕不缀。迄今为此,已经出资主持编撰了《金利源志》《龙王文化研讨会文集》《高石崖大戏台修建记》《因果实录》《云音寺观音殿重修记》等多部地方文化专集。同时身体力行,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出版了自己的专辑《情志》,其中收录了作者经年以来习作的古体诗数百首,成为小有名气的文人企业家,这在府谷县的企业家中尚不多见。
据笔者所知,府谷的企业家里面不乏腰缠万贯以致亿贯者,不乏附庸风雅能登大雅者,不乏名头响亮为人称道者,但鲜有与“文化”“知识”“科学”之类沾边的,所以,王爱林作为企业家中的另类,其文人情怀,文化人的斯文,亦让府谷的企业界耳目为之一新。
王爱林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一个佛系的慈善家。
业有成的王爱林在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后,他想到了回馈和感恩。上文提到他编撰出版的许多有关佛学文化书集就是见证。一直以来,他钻研佛学,相信果报。所谓: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他关怀后代成长,关心教育事业。金利源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资金得以积累后,他开始着手回馈社会,造福桑梓,大力办学,兴修古建。这方面的事迹不胜枚举。
当年,在王大庄村办企的同时,他看到偌大的村子竟然没有一座学校,很多孩子入学困难,上学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有的人家甚至离开老家,到乡里或者县里租房供孩子上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尽管兴办中的大庄工业园区需要大量资金,银行倒贷也让他不堪重负,但遇到这种事,王爱林绝不会冷眼旁观,他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不惜背负重利民间借贷,挪出部分资金为王大庄村修建了一所规模不小,宽敞明亮的学校,此善举义举一举解决了当地村民孩子读书难的难题,得到王大庄村所有村民的交口称道,至今都为人津津乐道。
其实,早在金利源总公司成立之初的年,企业还在努力打拼时,王爱林就以自己父亲的名义在高石崖学校设立了:“王七锁教学基金”。当时主管教育工作的榆林地区行署副专员李涛以及县委常委赵榆生都亲自出席了基金成立大会。其后他又以母亲的名义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他将两笔款项以高石崖学校的名义存入银行,每年用利息奖励学校有突出贡献,作出重要成就的老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两笔基金的发放,大大激励了学校师生的治学和求学劲头,使高石崖学校踏入全县教学先进行列。紧接着,在年夏天,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就学,王爱林又在高石崖学校捐资主持设立了首届孙在茹助学特困基金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大庄工业园区所在的海则庙乡,因庙得名,又因庙出名,域内庙宇繁多,香火极盛。其中,名头响亮的当属龙王庙。该庙以及相邻不远的龙峰寺建筑年代非常久远,有据可考,在明成化年间已是重建。而龙王庙供奉的小黑龙行云布雨,除困助善,佑一方平安,其灵验故事在当地乃至七里八乡都耳口相传。
人们心目中,小黑龙的形象非同一般,惜乎先前的小黑龙庙和龙峰寺均在年就已经毁于破除迷信的历次运动。面对这种情形,有识之士都有重建之心,只是苦于资金问题,心有余而来不及。后来有人在其遗址的土堆上面盘了一个小小的龙王庙,以享香火。
年秋,王爱林顺应民意,身体力行,率先出资恢复了龙王庙原址珠珠峰,随即再出巨资,振臂一呼,联合海则庙乡的精英人士和社会贤达发起重建龙王庙和龙峰寺的壮举,历经两年苦心经营,精心建造,终于全面修复了龙王庙和龙峰寺两处庙宇,重新恢复了海则庙六月十三日一年一度蔚为壮观的传统古庙会。亦使海则庙之称,名副其实矣!
龙王庙修复后,为了弘扬龙王文化,宣传佛学典义,年农历6月13日海则庙庙会期间,王爱林再次发力,不遗余力,遍请名师,广为研究,出资在海则庙龙王庙发起筹办了“一届一次龙王文化研讨会”。并出版文集,以之纪念“龙王文化研讨会”盛典。其时,游人摩肩,香客云集,盛况空前。
以此为契机,王爱林先生又陆续资助修建了府谷县柴家墕村桥儿沟关帝庙、换栽了木瓜杨兴庄庙宇的油松。出资百万为家乡高石崖一村倾力修建了高石崖大戏台,出资四百多万元重建了石嘴头云音寺观音殿,鼎力举办“石嘴头观音文化节”。他一以贯之的作风就是:做好事务必做尽,达不到预期绝不消停。
府谷县高石崖镇高石崖村是经济大村,人口大村,举县之内,蔚为有名。改革开放以来,村貌巨变,高楼林立,商贾云集。历史上就形成了石嘴头古庙会传统,自古庙会必须唱戏,但因为高石崖村没有戏台,所以,唱戏容易,搭台不易,成了一个老大难题。年在村里贤达举办的一次酒会上,王爱林将修建高石崖大戏台提上日程。他即席讲了三点:
第一:修建戏台,不修则已,修则必佳。修戏台的宗旨:造福子孙后代,利在千秋万代。
第二:举大家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统筹安排,分步设施,一年修不好修三年,这代修不好下一代。
第三:迟不如早,早不如快,立即策划,马上行动起来。
在此后的两年间,从筹资到选址,从工队到方案,从工程进度到质量把关,王爱林事无巨细,事必亲躬。因为建造规模,超过了预期,资金一度吃紧,最后,累计投资达到了多万元之巨。为了让造福家乡人民的戏台工程继续下去,王爱林不顾金利源工贸集团正在建设的锦绣金花小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仍然竭尽全力举自己一家之力为高石崖大戏台捐款万元,达到建造总额的三分之一。在他的带动下,大家都慷慨解囊,纷纷出资,使修建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如今,高石崖大戏台脱颖而出了,家乡人民如愿以偿了,王爱林也如释重负地笑了。而几年来,王爱林先生累计捐资公益事业已达多万元之巨。
正如他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第二届书法高研班毕业典礼大会上发言时所说的:“支持文化事业和慈善业是我们一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能够有幸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尽点绵薄之力,我感到十分有意义,也非常荣幸!”
斗转星移,发荣滋长;掀开上一季,流向下一章。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王爱林和他书写的“百年金利源”传奇,正从当年初涉商海的一叶小舟,摇身一变成为一艘超级巨轮,向着理想中的目标,鼓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