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重新升起:光伏发电第二轮招标扩容28倍
太阳重新升起:光伏发电第二轮招标扩容28倍
光伏
中国光伏发电的第二轮招标扩容了28倍,却难见1年前的疯狂响应。
新能源巨头们在想什么?
文 谢丹
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太阳能发电市场,这里诞生了至少4家全球TOP10光伏企业,但后者宁愿在国际市场冲锋陷阵,也不愿在自家门口做太多流连—原因在于,自从去年敦煌特许权招标一役之后,中国光伏企业领导人对中国*府何时启动国内市场愈发悲观,他们不断感叹“*策环境越来越差”。
但6月22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国家能源局“非常慷慨”地宣布了中国第二批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启动,相比一年前敦煌10兆瓦的小心谨慎,这次招标达到280兆瓦,13个项目遍及西部6省市,这让很多业内人士大呼“进步很大”。
来听听光伏企业的看法。“这次要特别响应国家*策。”7月8日,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在海南告诉《环球企业家》;新奥光伏总经理周德岭也对《环球企业家》透露“要积极参与*府的招标”;在此之前,赛维LDK新闻发言人姚峰表示“要尽力支持*府的决策”……表面看来,这样的回应很平常,但只要回想下1年前敦煌招标时的情景—数十家光伏企业的群雄逐鹿,争论、批评甚至谩骂伴随整个招标—就会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此次众口一词的“支持国家”更像是一个“*治”表态。
这颇为吊诡的一幕已并非初次发生。《环球企业家》获悉,在招标消息公布前的6月11日,12家国内主要光伏企业的代表被召集到国家能源局附近的唐拉雅秀酒店召开闭门会议。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向光伏企业提前透露招标情况,并号召企业“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要考虑到国内项目的意义”。言下之意,在海外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能源局此次需要光伏企业大力捧场,若招标不顺,能源局将承担极大舆论压力,这会影响其继续推动国内市场启动的现实动力。
短短一年间,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最大推动者由心情迫切的光伏企业,突然变成了他们过去的努力游说对象—国家能源局。这一戏剧性翻转,暗示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商业逻辑和游戏规则都已今非昔比。
角色转换
作为中国光伏发电的第一次尝试,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招标的空前火爆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彼时,中国光伏企业正在遭受金融危机以来最为寂寞难忍的时光,国内市场适时启动被视为救命稻草,加上仅仅只有10兆瓦1个项目的稀缺性,一场殊死争夺在所难免。
但一年后全球光伏市场的复苏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也包括能源局在内。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光伏专家王斯成向《环球企业家》回忆,年初发改委要求西部8省区上报光伏项目就是为此预热。只是决策者没有想到,短短6个月,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迅速反转(详情参见《光伏复燃》一文),光伏企业对国内市场的热情随之迅速冷却。
国内一家著名光伏企业的国际销售经理的心理或许是最典型的反应。他透露,现在国外的订单基本都已经排满,公司一方面要临时挤出产能供给国内,且项目进行还特别漫长;另一方面针对国内市场的产品价格还远低于国外。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市场并非有利可图的买卖。
能源局当然看到了这一点,一位参与了上述动员会的光伏企业人士认为,这也是能源局要召开动员大会的原因。而本次招标规定的两年建设期,实际上就是能源局特意给饱和的光伏企业产能留下的腾挪余地。
当然,光伏企业们也并非那么短视,毕竟,要在这个全球最具诱惑力的新兴市场启动时分一杯羹,还得当“好学生”。在短期内缺乏商业利益吸引的情况下,本次招标规模达280兆瓦的积极信号,正在暗示有朝一日更大规模的市场开放。当然,光伏企业们希望这个数字最好“至少是1-2GW才有点意思”。
令参会的企业代表意想不到的是,能源局在会上暗示,如果本次280兆瓦招标效果良好,明年将再拿出500兆瓦的项目,而到2015年,计划光伏发电装机将在此基础上翻10倍(500万千瓦),到2020则达到40倍(2000万千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能源局强调这只是最低预期—在这样诱人的前景下,即便眼下的280兆瓦不是太挣钱的买卖,光伏企业也再难以冷漠对待。这就不难理解“支持国家”背后的复杂心情了。
从长远发展来看,此次招标也具有关键的探索价值。王斯成指出,*府希望通过这次招标摸清西部地区的上电价。至于这个摸索何时完成,王斯成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十二五”之内能够打通国内光伏*策的命脉,“就应该谢天谢地了”。
规则改变
280兆瓦招标还在悄然改变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光伏市场的游戏规则,而这对民企带来的利好,将更为深远。
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自去年敦煌招标后,短短一年中,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已经难以统计在建和建成了多少个光伏电站——这些电站并非国家特许权招标项目,而是与地方*府合谋的产物,其自然难以得到并发电的保障;且即便并发电后,也难以迅速拿到地方*府允诺的上电价,导致至今未能获得任何投资回报。
对于这些“黑户口”光伏电站。国内知名系统集成商中环光伏给出的数据是今年大约有1.5GW—除去600兆瓦的金太阳工程,也是这次招标的3倍。一家在西部已建成并光伏电站的企业人士透露,他们能否拿到上电价,要看企业能否“拿下”地方*府和部委,而这并非一产业健康发展的路径。
但280兆瓦招标多少开始改变这一混乱局势。随着特许权招标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去年的10兆瓦,到今年280兆瓦,和明年计划的500兆瓦),国家特许权招标和地方*府招标这两条线最终将回归到国家特许权招标的正轨上来—这对光伏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国家已拿出足够多的项目,企业便不用再私自做计划外的电站了,“我们压力也小了很多,不用再整天担心我们跟某个地方*府关系不够好了。”上述光伏企业人士坦言。
当然,尽管本次280兆瓦特许权招标在客观上已取得进步,但也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批评者认为风能招标“重国企、轻民企”的一幕仍会在光伏招标上大行其道。代表人物如厦门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林伯强认为,中国光伏*策真正成功的标志,是让民营资本能够自由的参与,而特许权招标制度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
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光伏电站的开发商角色注定更适合国有资本,而电池产品设备的供应商则更适合民营企业。国投电力总经理王维东曾对《环球企业家》指出,上游的光伏电站投资大,风险小,收益慢,天然适合追求稳健的国企;而下游的电池制造投资小,市场变化快,天然适合市场嗅觉敏锐的民企。
对于聪明且理性的民企来说,过多的抱怨特许权招标制度也无济于事,如何在中国现有产业环境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