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父亲在老宅院里亲手栽种的枣树
在年的暑假我和15岁的儿子在大庆市让胡路火车站踏上了南下泰山站的列车,我们的目的地是莱芜市三官庙村,那里是我们心驰神往的故乡。
终于将要见到向往已久的宗亲和故乡的那山、那水、那棵树了,内心早已心潮澎湃,情不自已了。
我的父亲命很苦,在解放前的战乱年代刚刚几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就相继去世了。父亲先是跟随我两个伯父生活,后来又跟随一位本家的爷爷生活了一段时间。
过了不长时间我父亲就在年4月上旬只身一人跟随本庄的老乡孙登峰、时全让一起,响应国家的号召作为垦荒团的一员,从山东老家莱芜县来到了松嫩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花园乡“五号村”。
那时父亲刚满17岁。
当年他们在垦荒团带队领导的组织下,怀揣着“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满怀着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踏上了北去垦荒的列车。
经过一天多的奔波到了泰康火车站,然后就坐上了前来接他们的四匹马拉的大马车,再经历一天的颠簸终于辛辛苦苦来到了五号村。
父亲后来在22岁那年成了家。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伴随着我们兄妹四人的出生和长大,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同时也使家里的生活更加紧张。
在我小时候陆续有不少老乡返回山东老家去探亲,父亲有好几次也想过要回老家与家中亲人见上一面。可每次都是因为钱紧而只好作罢,把思乡的苦楚默默地地埋进内心深处。
后来在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中师。虽然国家发给我们每人每月二十多元的生活津贴,但还是需要家里拿出一些钱来供我上学的,加上我弟弟也到了该成家的年龄,家里在经济上也就更加紧张。
就这样父亲想回老家探亲的梦想也就越来越渺茫。
转眼到了年5月末,经确诊我父亲不幸罹患晚期肺癌。医院做了手术,但仍然无力回天。父亲此时仍然想回乡探亲,可为时已晚。
两位伯父那时也已经是年过花甲了,得知我父亲的病情以后立马不远千里前来看望我父亲。
那时的交通和通讯都不便利。两位老人辗转来到了林甸县城,可是林甸县城每天一趟到花园乡的客车已经发出去了,而他们没有等待第二天的班车,毅然步行25公里来到了花园乡五号村,因为这样就能早一天见到我父亲。
父亲临终前能最后与两位哥哥见上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使父亲的心理得到了些许安慰。
父亲最终还是在半年后,带着一辈子的辛苦、成功、喜悦和遗憾,依依不舍地撒手人寰,当时父亲年仅49岁。
但愿父亲能够在九泉之下“甜处安身,苦处花钱”,享受到生前不曾享受过的所有的幸福。
父亲生前心心念念地想回老家探亲的想法始终未能如愿,而这也成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个巨大的心结。
我和儿子这次前往山东老家探亲,同时也是替我父亲回乡探亲的。
过去我只知道我的祖籍山东省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山东省历史名人众多,像孔子、孟子、孙膑、诸葛亮、房玄龄、李清照、辛弃疾、王羲之都是山东人。我的家乡是名山大川汇集的地方,有著名的五岳之首—泰山,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河就流经山东省。
我的老家在古代隶属于齐国,古文《曹刿论战》中讲到的春秋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我的故乡。著名的晏婴(晏子)就是古代齐国著名的*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事家孙武也是古代齐国人。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散文家吴伯箫先生也是莱芜人。解放战争初期由陈毅和粟裕指挥的著名的莱芜战役就发生在我的老家。
故乡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老家山东成了我*牵梦萦的心灵上的座标。
那里的历史和新闻无一不像一个演艺超群的演奏家的一双巧手,跌宕起伏地弹拨着我这颗思乡、恋乡的游子心灵上的琴弦,奏出一曲曲荡气回肠、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交响曲。
由于回乡探亲心切我和儿子没有等待买到坐票的那一天,拿着无座车票上了火车。一个昼夜的颠簸,虽然没有座位,但是心中的好奇与憧憬支撑着我们,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早已把疲惫和辛苦赶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早上我们转乘公交车欣欣然来到了我的老家――三官庙村,终于在中午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人,大家已经在村头翘首以盼等候多时了。我们被全修哥一家人接到他家落脚,我们此行就住在他家了。
我们边走边交谈着,在路边遇到一位本家年近八旬的大娘,满头白发,体形富态。见到我们就高兴地操着浓重的乡音说道:“你父亲活着的时候没能回来看看,你们替你父亲回来,我们都怪高兴啊!回来看看就好,没忘本!
你父亲小时候经常跟你大爷他们在你家的老宅子玩儿,围着土豆窖爬上爬下藏猫猫呢!时间真是不禁混啊!这不,转眼你父亲也不在了……”伯母说着说着不禁潸然泪下。我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不由得喉咙哽咽起来。耳听着大娘纯正的乡音和亲切的话语,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本家的十几家亲戚轮流主持聚会,我们在一起谈论着过往的故事和现在的生活,其乐也融融。
在老宅子里二伯父指着一棵枣树告诉我:“院子里的那棵枣树是你父亲闯东北的前一年春天栽的,……”二大爷讲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块石头扔进了本就波澜起伏的湖面上,在我的脑海中激起一个个浪涛,荡起一圈圈涟漪,漂向远方……我的内心思绪万千。
我抚摸着这棵高大的枣树,心里真是热血沸腾、百感交集。我似乎看见我父亲当时生龙活虎地挖坑、栽树、浇水、施肥的场景;我又仿佛看见父亲当年打好行囊,准备离开这片早已被他焐热了的故土时那一步三回头的神情。
回老家一趟不容易,我特意安排了几天时间到了济南,去浏览体会泉城济南的名胜和神韵。
我们先参观了大明湖,那里游人络绎不绝,人们三三两两怡然自得地边走边谈,欣赏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旖旎风光。
我们参观了老舍纪念馆、辛弃疾纪念祠和铁公祠。铁公祠是一处为纪念刚直不阿的明代兵部尚书铁铉而建的长方形祠堂。他胸怀强烈的忠君思想,与造反夺位的朱棣展开了殊死的抵抗,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
晚上我们在饭店吃的是“煎饼卷大葱”。这里的煎饼跟我们莱芜的煎饼不同,莱芜的煎饼是干、脆、硬,咬下去和嚼起来是很困难的,而济南的煎饼却是软、糯、湿的,就像是薄薄的饼。跟我们东北的短粗、干辣的大葱不同,济南的大葱细长、鲜嫩,而且并不辣。
把煎饼摊开,在上面抹上一些酱,把整棵的大葱放到里边卷起来,一口咬下去又软糯又脆嫩,咸中出味,爽脆可口,特别好吃。我品尝过不少地方的名食小吃,而只有济南的煎饼卷大葱最为好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家乡的味道”吧!
第二天早上我们去了千佛山,这座山不太高。正赶上有浓雾,到处都湿漉漉的。徜徉在千佛山风景区到处可见姿态各异、鲜活生动的罗汉和神佛的石头雕像,都是身披*袍,个个惟妙惟肖,有的让人忍俊不禁,赞不绝口。
登千佛山的台阶不像泰山上的那样宽大,但有的路段也挺陡峭。一路上时不时能听到周围有人在大喊,男一声,女一声,长一句,短一句,高一嗓子,低一嗓子,声震四方,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他们都是本地晨练的老年人。
一打听,才知道这叫“喊山”。登上千佛山后向山下四周望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美丽的济南古城被隔在了浓雾的另一边,灰蒙蒙地若隐若现,什么也看不清楚,却也极富诗意!
我们最后去游览了趵突泉,三个泉眼就像是煮沸的水不知疲倦地往上冒,能有半米来高,井口那么粗,三个泉眼相距能有一米远的样子,一字排开。众多的游客好奇地观看着,欣赏着,指点着。池中红、*、黑、花各色金鱼悠然自得地“鱼翔浅底”。
我们顺便参观了李清照纪念堂,对于这位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古代著名女词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们又去观赏了珍珠泉,在一个大水池子里一串串白色气泡自池底冒出,酷似飘撒升腾的万颗珍珠,迷离动人,因此得名“珍珠泉”。只见颗颗“珍珠”晶莹透明,活泼而又调皮地争先恐后地向上翻腾着撞向水面,既而在平静的水面化为泡影,煞是好看。
黑虎泉也很漂亮,一个大水池的一面石壁上有三个虎头模样的石雕张着大口,三股喷涌而出的泉水射向远处,流向远方,人们纷纷用水瓶或者水桶来提水。我也绕有兴趣地尝了一口泉水,确实清凉、甘甜,非常好喝。
古街芙蓉街就在不远处,我们拐到了这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街,这是一条非常有名的小吃街。有一位大姐在忙着制作“铁板豆腐”,雪白细嫩的豆腐经过在铁板上煎制以后,外皮金*焦糊,被一层佐料包裹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禁不住色香味的诱惑掏钱买了一盘。
边欣赏着周边古街的景致,边品尝着铁板豆腐的美味,外酥里嫩,味美可口,确实是好吃!这条古街不是很长,并不高大的古色古香的楼房和窄小的街道是几百年前留下来的老式建筑,不仅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风格,同时也承载着这条古街过往的繁华,记录着这条古街曾经的兴衰和悲喜。
接下来我们回到了莱芜市,莱芜战役纪念馆是必须要去瞻仰的地方。莱芜战役纪念馆高大巍峨、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山东省规模较大、规格最高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主体建筑是纪念塔、展览馆和全景画馆。
小时候姥娘总爱给我们讲她们年轻时候,妇女们经常联合起来帮助解放*战士做鞋,磨米磨面,做行李……有时姥娘还教我们唱抗战民谣,有一首歌中唱到“……吃的是煎饼,睡的是干草……”
姥爷也经常给我们讲起他为解放*抬担架救伤员和运送粮食的故事,那时他们的担架队和运粮的队伍经常遭遇日本*子战机的轰炸,大家就在解放*的带领下分散隐蔽起来。有的伤员在颠簸的担架上痛苦地喊叫着、呻吟着,有的伤员竟死在了我姥爷的后背上,因惊吓所致以至于后来我姥爷留下了一个后遗症,睡梦中的姥爷有时就在惊呼中猛地坐起来,每当这时就把熟睡的家人吓得心惊肉跳。
依次走进展览馆和全景画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每个展品都震憾着我的心灵,激发着我的想象,勾起我的回忆。这些展品丰富了我对莱芜战役历史的认识,对于战役的过程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让我不断地回忆起姥娘和姥爷给我讲过的那些故事。
这次参观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切敢于以人民为敌,鱼肉百姓的反动统治者终将被人民的力量所推翻。
在老家有很多村庄都为本村的烈士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以缅怀和颂扬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返回老家后在我侄子的陪同下我围着三官庙转了转,找到了庄子东北角的那个大坑,老家的人们管它叫作“大湾”。
早就听长辈们讲过,年5月羊里区游击队中队长苗笃培率领40多名队员在这里与日*30多人、伪*多人展开了一场激战,在我*的英勇抗击下,日伪*被击溃,缴获轻机枪两挺和80多支捷克式步枪,但我*损失也很重。
我仔细端详着这个“大湾”,回忆着长辈们讲过的那段故事,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了照片留作纪念。
第二天我又到了郭王石庄,那里是我母亲的老家。去拜望了本家的郭云斗舅舅以后,在云斗舅舅的带领下我们围着这个村子走了走。路边云启舅舅家的门脸引起了我的兴趣,虽然是素木雕刻,却是透雕。
但见上面雕刻的九个图案中左右两侧的图案,有的是对称的,而有的是不对称的。其中一个凤凰和牡丹组成的图案寓意“富贵吉祥”;有一个图案是一只鹿叨着一簇草,寓意“鹿衔寿草福临门”;牡丹花的图案寓意“花开富贵”;蝙蝠与荷花组成的图案寓意“和气生财“。
每个图案都精巧细致,姿态惟美,线条精细流畅,鲜活灵动,布局极具艺术之美。我马上用相机拍了照片留作资料。我原以为是机器雕刻,郭庆奎表弟介绍说这个门脸是本村的一个木匠手工雕刻的。
现在的机械雕刻虽然能够做到严格、工整,但是却显得呆板、凝滞,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像手工雕刻那样生动传神、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在一个山野乡村能有技艺如此高超的艺术家,这使我惊叹不已!
在我们东北的家乡,墓碑的碑文都是用机器来制作。而在距离三官庙村不远的辛兴村的村头,我们遇见一位头戴草帽、衣着简朴的农民书法家在墓碑上书写碑文,只见他满是老茧的粗壮的大手笔走龙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碑文写完。
整个碑文格式规范,布局严谨,字体清秀。着实令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然后由石匠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制作。
半个月后伴随着亲人送别时热泪的簌簌滚落,我和儿子踏上了返程的列车回到了东北。我们特意带回一捧老宅子里的故土,至今珍藏在我的家里。
此行可谓收获颇丰、志得意满。我们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您未竟的心愿,我们替您完成了!我们同时也收获了几百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记录了老家的山,老家的水,也记录了父亲栽下的那棵树……
父亲居住过的老宅子
老家村头的广场
张智修荣获马云乡村教师奖留念
作者简介:张智修,年毕业于泰来师范学校,在林甸县花园镇火箭小学工作,高级教师,林甸县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以来荣获各级各类奖项几十项,其中包括:年荣获“大庆市骨干班主任”,年荣获“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年荣获“马云乡村教师奖”。
林甸往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