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年第一堂写作自习课腊月
TUhjnbcbe - 2021/4/2 20:02:00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8.html

年第一堂写作自习课作业汇编

《腊月》

前言

腊月是时光的老去,腊月又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月份。

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大人们忙前忙后,小孩们吃喝玩乐,到处都是不亦乐乎的景象。本月自习课作业——《腊月》,在大家的热情参与下,共收到了十六篇作文,收获颇丰。各位谜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展现了祖国东南西北丰富多彩的年俗和自己的喜闻乐见,为即将到来的春节盛宴,端上了一道道美味佳肴,分享了幸福与快乐!

爆竹声声辞旧岁,和风送暖迎新春。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预祝大家新年牛气冲天,健康快乐,阖家幸福!

课代表:梁强

腊月

胡传森

冬至一过,腊月接踵而来。“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三九四九冰上走。”腊月一般是一年中最冷的一个月,在腊月。这些谚语适合于国内许多地方。

自幼就听说这些话,那时年纪小,火力旺,没把这些话当回事,只是父亲总是嘱咐我,冬天要注意保暖。那时,上海没有北方那种取暖条件,最好的取暖设备就是热水袋和烫壶子,再说也没有煤气灶,早晨起来要生煤球炉,才能做早饭,有时为了省时间,也为了省钱就到弄堂门口的老虎灶去打开水,那时真便宜,一分钱可以打两暖壶开水,为了方便,老虎灶还卖筹子,筹子就是竹子做的小长条,上面刻有老虎灶的印记,一角钱可以买20根筹子。到我上初中的时候,即使是腊月里,我也是早早起来,在家的后门外的弄堂里先生起煤球炉,在煤球炉放烟的时候到老虎灶去打上两热水瓶的开水,回来好灌热水袋。生好炉子后,一般是做一小锅泡饭,我爸这时也起来了,我到弄堂门口买两根油条,匆匆吃完早饭,就上学校去了,为的就是在上课前能打打篮球,我们几个同学跟我一样,到时间准会来。

后来,到了黑龙江兵团,那时就感觉腊月不腊月都差不多,一年有半年都是冬天,我们那个团无霜期只有天,全年一半的时间都是冰天雪地,上海再腊月也没法比。这也就不在乎腊月不腊月了。腊月就是更冷一些,屋子里面有暖气,到户外,不是腊月也得穿棉大衣,戴皮帽子。有一年为了过年,我在年前到齐齐哈尔去买菜,火车上有暖气,下车后,我搭上一辆拉煤的拖拉机,在车站到连队的路上,坐在车的煤堆上2个多小时,要不是途中司机把他备用的羊皮袄给我盖上,我非得冻僵不可,即使这样,回到连队,我还是被人抬下车,两条腿插到装满井水的桶里,半个多小时,才缓过劲来。

到三线后,都知道哈尔滨的腊月是很冷的,为了做装备的防寒抗风能力试验,年我们选择了在腊月到哈尔滨做大风和低温试验。三九天我们就把车就开到了哈尔滨某工厂,我们先做大风试验。用飞机的螺旋桨给我们的装备吹风,记得我在车上指挥,*代表在我身边监督,李志敏、*菊英等几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监视和记录,郑玮站在飞机机舱门外做我和战斗机驾驶员之间的联络员。我打了个手势,喊了一声:“开始”。话音刚落,螺旋桨就转起来了,不一会儿,人在车上就有点站不住了。开始,还能听到,小李、小*等人喊的“XX正常”声,一会儿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时郑玮给我打手势,我贴着*代表的耳朵喊:“15米了”*代表喊着说:“这是最低指标。”我心里想,你能挺,我也能挺。我还没有想完,郑玮的手势打过来,我马上对*代表喊:“已经超标了!”*代表还想说什么,小郑的手势又打过来,*代表也看到了,已经28米了,这时长10米多,宽3米多的弧形舱盖内弧面里压线缆的护板已经被风刮走了2根。我也顾不着跟*代表喊了,当即跟小郑做了个停止手势,我看见*代表几乎同时也在向我作停止手势。眼看着螺旋桨转速一点点慢了下来,最后停了下来。在参试人员最后检查一遍,所有设备全都正常后,我们把舱盖合拢。我对*代表说,那2片护板是在风速超过24米以后才刮掉的。,*代表点点头说:“你们快写试验报告,试验圆满成功。”我这才放下心来。

接着就一直等着气温下降,但是,老天不帮忙,温度一直下不来,我们只好呆在招待所里,天天打扑克牌,斗地主,我不善玩,少一个人又玩不起来,只好陪着,谁输了谁就站起来。我老输,老是站着,好不容易赢了几盘,屁股还没坐热,又输了,*代表也不跟我客气,干脆喊我:“胡,起立!”于是我就成了胡启立。

临近春节,气温终于降到了负30度,我们跟*方商量了一下,决定马上试验,试验做了3天3夜,检测装备的保温性能,在试验期间,虽然没有下雪,但是在车外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由冰霜勾勒出来的装备的钢的构架。最后我们还是圆满完成了设备的低温试验。从此以后,我们的类似装备,就再也不用做这样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大型试验了。

这是在我记忆中最有意义的腊月,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书写的腊月。

腊月记忆

张邦宁

据我国古代典籍记载:“腊者,岁终大祭。”“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有关腊月的习俗,相传从周朝就有了,可谓久远矣。北京,作为多个王朝的皇城,积年累月,各种“规矩”自然就多些。特别是经历满清旗人一朝,“老礼儿”讲究就更多了。一进入腊月,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就忙碌开了,为过大年作准备。

我家是外来户,对此一门不通。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到北京,我正读初小,紫竹院小学分校,校址位于车道沟的一座已无僧人的寺庙里,庙堂即是教室。很快就与同学们熟悉了,班上同学很爽朗,包容,不见外,相处融冾。秋去冬来,进入腊月,天寒地冻。临近腊八的周六下午,放学早,一位家住昌运宫的同学杨子邀我去大湖(紫竹院公园)玩,说是冰冻的可结实了。我回家拿上冰鞋,杨子拖着冰车,来到大湖冰上玩起来。玩了一阵,我们又被冰面上打冰的作业场面吸引过去。杨子告诉我,年年最冷时,一般是三九天,腊八前后,京城各河湖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打好的冰贮藏在"内窖”,供皇家盛夏消暑用。各护城河的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窖存放,待夏季出售百姓用。大湖南边土山根下就有土窖,存放打好的湖冰。湖面打冰干得正欢。工人们用冰穿按画好的标记将冰一块块的穿切下来,再用长竹竿勾子将切好的规整块冰归笼到岸边,沿事先铺好的冰道运到岸上,装上马车,拉到土窖,贮存放好。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联想到当今哈尔滨冰灯建筑材料的打冰过程,从规模上,采用的工具上,都要传统、原始、简单多了。但是,有一共同之处,那就是体现出我国人民与大自然合谐相处,既敬畏自然,又能顺应、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更联想到古代先民在多年前建筑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灵渠,一个是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造福着成都平原的黎民百姓;一个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列入世界水利文化遗产名录,使长江的支流湘江与珠江支流漓江相互沟通,从而连接起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促进了*河、长江文化与南越区域的触合。可以看出:与大自然和睦相容,敬畏、顺应并利用自然的法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长久不衰的根本。

不经意间,太阳已西斜,挂在西山头。回家路上,经过昌运宫,杨子让我去他家歇会儿,喝口水,暖和暖和。这是个普通的乡村住宅,独门独院,我们进了大门,经过小院儿,来到正房。到了屋里,火炉子的热力一下子驱散了身上的寒意,杨子让我靠炉边坐下,从暖瓶中倒了杯水,递给我喝。几口水下肚,身子暖和了。我看到炉子上锅里正煮着什么,随着热气飘散出好闻的气味,杨子告诉我,煮得是腊八粥,明天就是腊八了,家家都会做腊八粥,并且会送给左邻右舍品尝,相互比较。到了腊八,就正经进了年关了,准备年货,打扫房屋,张灯结彩,祭祀神仙、先祖…腊月23,是小年,祭灶王爷,摆上又甜又黏的糖瓜、麦芽糖等供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民间有腊月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每家的大门外,门框上贴春联,门扇上贴门神,两位门神,一白脸,是好汉秦叔宝,一黑脸,是尉迟敬德,甲胃执锏,悬弓佩箭。用来保护全家不受妖魔*怪的侵扰。

感觉到屋里有些暗下来,我该回家了。歇息好,身上暖,很快就到家了。我家是楼里单元房,没有两扇的大门,也就无法贴门神来驱*怪了。然而,杨子待人那种真挚,大度,体贴,开朗,亲和的秉性,给我留下深深地印象。这也正是北京人暨中国人真诚实意,兼容并蓄,豪爽义气,洒脱自由,平等大度等特质的真实体现。面对当下遭杂、纷争、唯利的现实社会,不由得让人分外怀念那远去的传统的平和的恬静的岁月,那古道热腸的人性和人情,那充满浓浓过年气息的腊月年代。

小时候的腊月

包钢

“腊月”是中国农历对一年中最后一个月的称呼。

小时候刚记事儿的时候(6、7岁),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候要“破四旧,立四新”,农历属于“四旧”之一,因此有一段时间日历上不再标注农历,“腊月”的称呼也就不再出现了,平时说话也不再说腊月,而是用“十二月”代替,就像当时不能说“礼拜几”而只能说“星期几”一样,认为“礼拜”是“封资修”的东西。

偶尔姥姥说漏了嘴,我就很奇怪这个月为什么被称作“腊月”。我父母是南方人,从南方带来一些腊肉、咸鸭,平时舍不得吃,快过年了,拿出来准备做了吃,我就以为因为这个月大家都吃腊肉,所以月的名称也就叫做“腊月”了。

虽然正式的腊月称呼不让说了,但有不少场合还间接地提到这个“腊”字,如“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表示那几天很冷,还是被人们常说的。每年我姥姥都要做“腊八粥”、“八宝饭”,这也回避不了这个“腊”字。

腊月也是我们小孩子快乐的日子,首先是放寒假了,不用上学可以随心所欲地玩了。我的家乡是在大兴安岭的一个小镇,腊月里除了冰就是雪,当时小朋友们玩的最多的是去郊区的山坡上“打爬犁”,大家把爬犁连起来排成一队,沿着山坡上的积雪小路呼啸而下,虽然常常被冻得鼻涕眼泪俱下,可那欢乐也是没法形容的。

冰鞋冰刀对普通家庭的小孩属于奢侈品,但每个小孩都有一个“冰板儿”,那是一块和脚掌差不多大小的矩形木板,下面镶上两条粗铁丝以减小摩擦力,再用绳子绑到鞋上。不论男孩女孩,几乎都有这么一块冰板儿,也有许多小朋友滑着冰板儿去上学。

腊月里还有一项活动是做土冰灯。用“喂得罗”(一种锥形铁皮水桶)装满水放到室外冻几个小时,待外壳冻成冰后,敲个洞倒出中间的水,再放个蜡烛,就成土冰灯了。讲究一点的,使用红色、蓝色的水冻成彩色冰灯。

小镇里有个土产公司的门市部,卖农具、扫帚等物品,平时我们很少去那里,但在腊月里却常常往那里跑,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炮仗是由土产公司专营的,我们拿出攒了一年的零花钱,去土产公司买炮仗,有“小鞭”、“二踢脚”和“窜天猴”等。

我父母在林业系统工作,那个年代木材比较紧俏,有人称林业单位为“林大头”。腊月里备年货,单位常常会用木材去换些副食品给职工搞福利,常常看到路上有人拉着爬犁,上面放着冻得当当硬的半爿猪或一二只剥了皮的羊。

小时候虽然不说腊月,但腊月却是印象最深的月份,因为那是又好玩又好吃的日子,偶尔,还可能穿上一件新衣服。

腊月

许东

在河北省北部的坝上草原,有一个农场,下辖九个分场。五分场场长的女儿姓米,官名米腊月,小名叫腊月。当地人不叫几分场而习惯于叫几队,米腊月就是五队队长的女儿。她有个哥哥叫米满仓,听着就鼓舞人心,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多数人只能吃个半饱。

坝上地区自然条件差,教育也很落后。腊月姑娘稀里糊涂地读完了初中,在她爸爸的安排下,就在五队的小学校里当了老师。因为师资力量缺乏,每个老师都要带复式班。腊月带的这个班是二、五复式班。她既要教二年级的学生,又要教五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好对付,教五年级的课程就有点费劲了。腊月想了想,得找个明白人请教。对!去找何民裕。

她要找的这个何民裕,就在五队开拖拉机,到了秋收的季节还要开康拜因(从苏联进口的联合收割机)。这个敦实的小伙子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属于“黑五类子女”,初中还未毕业就在五队干上了农活,只为给家里减轻点负担。何民裕话很少,干活儿很卖力。他挺爱学习知识,还会鼓捣修理农机具,队长就把他调到五队的机务队开履带式拖拉机。小伙子能写会画,后来领导还让他负责五队的黑板报,每月一期,图文并茂。大家都挺喜欢这个踏踏实实的小伙子,但很多人怕招来麻烦,有意和他保持距离。

这天下午,何民裕正在给履带式拖拉机换机油,腊月在机库找到了他。“民裕,民裕哥,我有一件事想请你帮帮忙”,“啥事儿啊?你是队长家的千金,还需要我帮忙?““你这人真是的,还摆上架子啦?不帮忙拉倒,我不求你了”!腊月真生气了,扭头就要离开。“哎呀,你说,啥事呀?大小姐,米老师”!

腊月转过身来,有点不好意思了。“哎呀,你快说吧”,民裕拿棉纱擦了擦手上的机油,坐在了工具箱上边。“民裕哥,我现在教复式班,五年级的课我上不好。教数学还马马虎虎,可是教语文课和思想*治课挺费劲,我也不会教,学生们也不爱听,课堂上乱哄哄的”。

何民裕说:”让你哥满仓教你呀?他可是大学生呢!”“民裕哥,你真能开玩笑,我哥被推荐上了农专,学畜牧兽医,他的文化底子还不如我呢”。民裕静下来想了想,认真地说:“腊月,你可要想好了,我们家的情况你了解,你就不怕跟我接触会背黑锅呀?”“我不怕,全队的人都知道你们家都是好人,我爸我妈也是这么说的”!

民裕心头一热:“那我就建议你,上语文课时先纠正孩子们的错别字,然后引导他们写一件小事,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就行。还有思想*治课,让他们多背诵《语录》,看谁背得又快又多,就表扬谁,我估摸着这样能勾起孩子们的兴趣”。“民裕哥,你真行,真是启发了我,谢谢你”!腊月的眼睛里闪出了敬佩的眼神。

就这样,腊月时常去请教民裕,在教学上也非常下功夫。等到复式班里的五年级学生升初中时,写作文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腊月兴冲冲地来报告好消息了:“民裕哥,我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了,还给我发了奖状,多亏你了!”民裕也很高兴:“加油,争取每年都拿奖状”!“我先给你发个奖品吧”!腊月一边说,一边从挎包里拿出一个毛线脖套:“民裕哥,你开着康拜因,四处漏风。我给你织了一个脖套,戴上了就会暖和些。你可不能不要啊!”说完,她把脖套塞进了民裕的手里,红着脸跑开了。

一晃就到了年的深秋,全县的人都在说着恢复高考的事,农场的高中班的毕业生们已经开足马力,在老师们的辅导下突击准备。何民裕也动了心思,找来几本中学旧课本开始了复习。说是复习,对他来说很多的内容都没有接触过;因为上班不能请假,只能在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做题,有时一干就是多半夜。这天夜里,正当他为弄不懂的概念抓耳挠腮之时,他的父亲手里拿着烟袋坐在了他的身旁:“儿啊,你打算参加高考,爸支持你,爸没让你念高中,对不住你呀”。烟袋锅里的烟丝忽明忽暗,何民裕看着父亲脸上的皱纹,心里一阵一阵地难过:“爸,我早点儿干活儿,就是为了给你减轻点负担,这是应该的,你别有啥想法”。”你这孩子懂事,爸心疼你。我估摸着你考个中专啥的应该能考上,爸是担心你的*审过不了关呀!唉,爸对不起你啊……”

说到这里,父子俩都沉默了,就这样呆呆地对坐了好久。

年的元月,坝上的大地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白毛风”呜呜作响。文化大革命之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农场的考生都要集中到县城里去参加考试。何民裕的运气不好,考试之前被冻感冒了。他咬着牙参加了考试,答题并不顺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等待着公布分数,心里七上八下的。待到可以查分数时,他去了县城,看到自己的分数刚刚够本科线,既高兴,又有些懊恼~如果当时不患病,还能多考出一些分数来,唉,这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所幸的是,他的分数在农场的所有考生中是最高的,那些应届高中生考分都不高。尽管如此,何民裕的心里还有隐忧~*审会不会通不过?因为农场高中的一位女老师刚刚放言:“别看何民裕分数够了,他的*审肯定通不过!“

中国老百姓的春天来了,全国几千万“黑五类及其子女们”终于摘掉了*审的紧箍咒。何民裕的*审通过了,他收到了市师范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尽管本科院校没录取他,但是他心里还是挺知足的。他的爸爸妈妈更是乐开了花:”师专,挺好的,将来我儿就可以当老师了!”

何民裕就要去市里上学了,出发的前一天,他又回到了机务队,再看看他的老伙计履带式拖拉机和康拜因收割机,抚摸良久。“民裕哥,我知道你会来机务队的,等了你好长时间啦”!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背后响起,他一转身,看到腊月站在车库前,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戴着*用棉帽子,脖子上围着一条大红围巾,手里拿着一个信封。“腊月,你来啦?我明天就要搭场部的卡车去市里了。”“民裕哥,这封信给你,多保重啊!”话音未落,腊月的声音已经哽咽了。她把信封放在工具箱上,扭头跑出了机库。何民裕打开信封,从里边掉出两张10元的钞票和一沓粮票,他赶快从地上捡了起来。再摸信封里边,还有一张信纸,上面有几行熟悉的笔迹:“民裕哥,你要去上大学了,祝贺你。我早就想到过,五队留不住你,农场留不住你,因为你是一个有志向的人。我看你脚上穿的大头鞋早就开裂了,你用这点钱去买双新鞋吧,到市里读书,就该体面一些。还有,带上我省下来的粮票添着用吧,大小伙子不能吃不饱,吃不饱就没法好好上课了。等你不忙时,希望你能给我写信,写几句都行,我都高兴”……

看到这里,何民裕抬起头,看到腊月还在机务队的大院门口站着。她手里挥动着红围巾,大声喊道:“民裕哥,明天我不去送你了,你多保重啊”!何民裕觉得嗓子发堵,他努力控制着自己,没让眼泪夺眶而出。

三年大专,一年续本,四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何民裕在学习上很下功夫,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有奖学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市里最好的学校市第一中学。从开始教初中,一步一步地成了铁打的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培养不少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三十多年过去,何民裕已是两鬓斑白的资深教师了。

时光荏苒,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又过去了。虽然全国高校招生的名额在逐年增加,但市里的录取情况却很不好,录取率呈下降趋势,坝上的几个县更是如此。市教委的领导很着急,组织了几个教学指导组,选派了一批优秀的中学老师,利用暑假时间分赴坝上几个县调研并对毕业班老师进行培训。何民裕这个组要去的这个县就是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调研组一行七人在何民裕组长的带领下到县城后就展开了工作。他们到几个中学去实地考察,召开了几次座谈会,还同一些教师与学生单独进行了谈话,以期尽可能得到真实的情况反映。与此同时,调研组还分批辅导了县里中学的毕业班老师。从大家汇总的情况来看,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国家*策规定的给予教师增加工资薪酬的*策在这里根本就没有落实;骨干教师流失率很高;很多家长设法把孩子送到市里或其他地方去读书,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调研组内部的会议上,一致认为应尽快完成调研报告,由组长何民裕执笔,回到市里第一时间呈报市教委。

在调研组离开县城的前一天下午,县教委的乔主任来到了县招待所:“何老师,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半个月,白天晚上都忙乎,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今天晚上,就在县招待所,咱们聚一下,让我们代表全县的师生好好表达表达我们的谢意”!何民裕刚要说话,就听到院子里响起了他听着似曾熟悉的声音:“何民裕老师是在这里吗”?话音未落,走进来一位衣着鲜亮的中年妇女。“啊呀,米腊月,你怎么找到这里啦”?乔主任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来人,一边转过身来向何民裕介绍:“这位是米腊月,县邮*局的大美女,现在还是县里首富的夫人”。乔主任看着何民裕和米腊月怔怔地对视,不禁问道:“怎么?你们认识?“”当然认识了”!米腊月抢着说:“乔主任,今晚我请何老师吃饭,你可不能拦着呀?““米腊月,今晚我代表县里宴请何老师一行,你可不能捣乱呀!““不行不行,何老师明天就走了,您总得给我一次机会吧?”何民裕拉着乔主任的手说:“乔主任,腊月和我是老熟人,三十年没有见面了。今天您就答应她,好吗?”“噢,噢噢,你们这么多年没见面了,不容易啊。那我就成人之美啦!”“那就多谢乔主任啦”!米腊月向乔主任拱了拱手,拉着何民裕向招待所的门外走去。“腊月,你怎么知道我来县里了?你是啥时候调到县里邮*局的”?何民裕忍不住发问了。“民裕哥,咱们这个县就是巴掌大的地方,市里的调研组来了半个月了,好多人都知道呀!你问我啥时候来县里邮*局的,那是我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公公就把我调到县里了”。“听乔主任说,你的先生是县里的首富,他做什么业务呢”?“哎呀,啥首富不首富的,我家那位弄了个畜牧场,养了奶牛和小尾寒羊,效益挺好的”。腊月打断了何民裕的问话:“民裕哥,咱俩去皇冠酒店吧,离这里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好的,听你安排”。停顿了一会儿,何民裕轻声地问道:”腊月,我去市里念书之后,曾给你写过两封信,你为啥不回信呢”?沉默,几分钟的沉默之后,腊月开口了:“民裕哥,接到了你的来信,我是又高兴又难过,哭过好多次。高兴的是你没忘了我,难过的是我是农业户口,要是跟了你,还不拖累你呀?你苦了那么多年,我怎么忍心让你再受拖累呢?可是我真心想和你好呀?我想来想去,难死我了。好几次我在井沿边上一坐就是大半天,恨不得跳进去算了”。腊月停顿了一会儿,接着又说:”过了两三年,我家亲戚给我介绍对象,说男方是县农机站长的儿子。我爸我妈逼着我表态,我就说,女孩子长大了,反正都是要嫁人的,你们说行就行!”听到这里,何民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腊月也不再吱声,就这样,沉默的局面又出现了。好在皇冠酒店并不远,他俩很快就到了酒店门口。”米阿姨,好多日子没来了,今天是有客人了吧?”一个年轻的女领班笑盈盈地迎了上来:“还去楼上雅间,可以吗”?腊月点了点头,拉着何民裕上楼在一个雅间里落了座。

距离上菜还有一段时间,腊月问道:”民裕哥,你都好吧?嫂子,嫂子她怎么样?听说她身体不好,这些年辛苦你了”。还没等何民裕说话,腊月又开口了:“听说你家闺女到国外念书去了,真好啊,真有出息”!何民裕有点惊讶:“我说腊月,我们家的事你是咋知道的呢”?“哥呀,要是真心想打听,还能打听不着吗”?说罢,腊月咯咯地笑了起来,脸上的两个酒窝和年轻时的一模一样。

“嗐,我就知道你们在这里!”包间的门咣的一声被推开了,闯进来一个五大三粗的中年男子,脖子上套着又粗又大的金项链,浑身上下散发出浓烈的酒气。“民裕哥,这就是我家先生,天瑞,噢,冯天瑞”。何民裕站起身来,把右手伸了过去:”冯总好,我是何民裕”,只见冯天瑞胖手一挥:”啥冯总冯总的,听着见外。民裕哥,你快坐下吧,我听我丈母娘经常念叨你,文化人啊”。接着他又喊道:“服务员,给拿一瓶蒙古王,再上两个大杯子”!他转过头来对何民裕说:”民裕哥,你是稀客,咱哥俩今天撅它一瓶白酒,好好聊聊”。“哎呀,我不胜酒力”,何民裕捂着酒杯,没让冯天瑞往里倒酒:“我还有任务,今天晚上要写调研报告,恐怕是开一宿夜车也不一定能写完,市教委等着这份报告呢”。”真没劲,那我就自己喝了啊”,冯天瑞给自己斟满了一大杯白酒,扬起脖子一饮而尽。他抹抹嘴,唾沫星子横飞地继续说着:”你们这些文化人,成天写报告、写材料,有啥用呢?民裕哥,咱们这茬人,刚一上学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光知道逮鸟抓蛐蛐了,啥文化也没有学着。恢复了高考后,县里有些人考上了大专、中专,当时我们还很眼红呢。可到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念书多了也就那么回事,整天加班加点,就挣那么几个死工资,有啥意思?你看看我,连小专都没有上过,现在过得比谁都快活。说句不好听的,我卖上两头牛,就顶你大半年的工资了……””冯天瑞,你给我闭嘴!”腊月一扶桌子站了起来,指着冯天瑞的鼻子说道:“你要是撒酒疯就回家去撒,别在这里丢人现眼!钱钱钱,你就知道钱,你能不能提高点素养”?冯天瑞一拍桌子也站了起来:“米腊月,你听着,少他妈跟我说什么素养不素养的,素养管个球用?我告诉你,你心里想着什么,以为我不知道呀?少跟我来这套!”

何民裕缓缓地站起身来,对着腊月说:“腊月,我该回去写材料了,谢谢你啊!”说完他拎起挎包,快步走下了楼梯。”民裕哥,等一等!”腊月急匆匆地跑下了楼,在酒店门口拦住了何民裕:“民裕哥,对不起,我对不起你!”何民裕摆摆手:“腊月,我真的非常感谢你,你留步吧,好好照顾自己啊!”腊月咬着嘴唇,使劲点点头:“民裕哥,我明天就不去送你了,你多保重啊”!

何民裕转身向外走去。他觉得嗓子发堵,尽管他尽力控制自己,但已控制不住了,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腊月-童年的回忆

李征

说到腊月,就是快到年关了。我的家在农村,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由于我父亲的原因,我的童年过的无忧无虑。快过年了,是我最幸福的时候。穿新衣服,吃好多好吃的东西(糖和瓜果),玩玩具。我的玩具除了木制的刀枪外,就是我爸爸给我买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但是过年最吸引我的还是放鞭炮。我的鞭炮品种繁多,有成挂的鞭炮、双响的二踢脚和麻雷子、还有各种花。有一种花很別致,它是用泥胎制作的老寿星形象,在老寿星脑袋顶部有一个用薄纸盖住的小洞,整个老寿星的体內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火药。这个花只能到了晚上才能放,那时天色黑了下来放出来的花五彩缤纷。由放鞭炮给我留下了一段幸福并痛苦的回忆。

吃过了腊八粥,离春节越来越近了。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我已经六岁多了,妈妈给我做了新棉衣,脚上穿着新做的骆驼鞍棉鞋。北方的小孩子都穿家长做的这种鞋。我的棉衣是妈妈新做的,棉花絮的厚厚的暖暖和和的。男孩子没有不淘气的,我是属于蔫儿淘的那种的。到了除夕这天,大人有大人的事准备年夜饭,小孩们就是玩。我把玩具、糖果都拿出来,鞭炮摆了一炕。天一擦黑,我的鞭炮就开放起来。我把老寿星花放在石台上,掲开老寿星顶上的小纸片,把里边的药捻拉出来,用香点燃了药捻,老寿星肚子里的花就喷了出来,足足喷了五、六米高,喷出的花五颜六色,把我家整个院子照得非常的亮。我高兴的跳了起来,兴奋,忘乎所以的兴奋!!!

有一种鞭炮有二英吋来长粗细有三、四毫米,我把它们一个个拆下来,为了放着方便我它们全部装在我妈妈给我做的新棉袄的兜里。放的时候用手拿出来一个一个的放,鞭炮声响彻云霄。放鞭炮还有一种玩法叫“机枪架大炮”。就是把没有炮捻的鞭炮掰开別掰断,让它成v字型。在断开处露出炮药,然后拿另一个有捻的炮竹把捻夹在断口处。这时小朋友就用手中的香头点燃了炮捻,炮捻放出了火花一直烧到断口处,花又点燃了断开了的炮竹喷出了更大的火花,同时又听到一声炮响。小朋友们发出了胜利的欢呼声。“机枪架大炮”成为我们春节期间游玩的骄傲。由于玩的太投入太高兴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錯误。

我一不留神把手中的香头插进了装有炮竹的兜里,“奇迹”出现了,谁家的鞭炮声这么清脆悦耳,距离这么近!噼里啪啦的响声把我从兴奋中转到了急剧的恐惧中。炮竹在我的棉衣兜里肆无忌惮的爆炸着,把我妈妈给我辛辛苦苦做的棉衣左侧兜崩得棉花四处乱飞。小朋友们都慌了哇的一声四散而逃。我还很镇静没有哭,急急忙忙的往家跑,鞭炮声还在响。我叫着妈妈快来!我妈妈急忙从屋里跑出来到我身边,非常麻利的帮我把衣服脱了下来。棉衣脱下来我妈妈用脚踩在衣服上很快炮竹就不响了。妈妈找来衣服给我穿上,心疼的看着我问我伤着没有,所幸的是没有伤着我,只是给新棉衣炸了个大窟窿。欢欢喜喜的年三十晚上成了我悲伤的时刻。那也没有影响我吃年夜饺子的心情。只是辛苦了我妈妈,连夜给我缝补起棉衣来,最后还是没有影响我大年初一给长辈们拜年。

这就是我腊月童年的回忆,幸福并痛着………,妈妈慈祥的面容又回到了我的脑海。

妈妈………儿子想您啦!!!

鞭炮

傅毓

过年了!

小时候,每每接近年关,大人一天比一天忙碌,而我们这儿的孩子们呢?除了期待妈妈能给做一身儿新衣服,男孩子就是想着能买多多的鞭炮了。

离家不远的杂货铺到了这时节便备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响的鞭炮出售,只记得一百响的一毛二一挂。还有几种二踢脚(两响)和钻地龙(起火)。说是鞭炮,哪儿舍得一挂一挂的放呀,除留两小挂分别在年三十儿和大年初一出家门要连放之外,其余都要全部拆开,要一个一个地放才不至于干看着别的小伙伴玩儿。那时的炮真是太小了,直径也就三毫米,长二十多毫米,外面只有一层红纸包裹,里面或粗糙的*纸或报纸,声音也不太大。小杂货铺鞭炮品种太少也太小,放得不过瘾,只能进城再买几种稍大点儿的(我的家在城南郊)。为多买几个炮,我和小伙伴们省去来回一毛钱公交车费,要步行到城里。哇!这里炮的花色品种太多,简直不知该买哪种了,摸摸小口袋不多的钱,只能精打细算,挑选很有限的几种,已是高兴的不得了了。从那时也知道了湖南浏阳,那是个生产烟花鞭炮的地方。

买回来的每挂鞭,都要先撕开个小口,小心翼翼地拆下一两个炮“试放”,如果是哑炮,可能是受潮了吧,就把那一整挂鞭放在砖砌的煤炉边烤一烤。把拆好的小炮、整挂小鞭和数得过来的花炮,找个小木盒仔细、恭敬地放在干燥的地方。离“年”越来越近,日子数来数去,那一小盒鞭炮也被数来数去,就等着除夕和新年快快到来。有一年的年前,每次跟爸妈要钱买炮,竟无一次被拒绝,我是我们那排平房大院买炮最多的孩子了。

……

参加工作后,单位每年都发春节福利,有一年的礼包里竟有几大盘鞭炮,是一千、两千响的吧。整盘炮有个名字:滿地红。再看那炮的个头,比小时候放的大了许多倍,炮的每层包装都是红纸。现在想起那炮的声响,好家伙!用“震耳欲穿”也不夸张。炮放完了,一团“祥云”在升腾,大地,已是一片嫣红。

记不得从哪年起,燃放烟花炮竹被罗织了诸多不宜和“莫须有”,一纸禁放令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县城、乡村蔓延,多少年没听到鞭炮那熟悉、亲切的声音了。春节来了,春节的黎明却静悄悄,真是怅然若失,意兴阑珊。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现在想来,有几分后悔和懊恼。由于浅薄和无知,我也是禁放令的拥趸。有个说法,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那一纸纸禁放令不正是把燃放烟花炮竹里最丰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一同丢弃了吗?在一些地方性的禁放令里有这样的表述:燃放烟花炮竹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当我们知晓它的由来后才明白,点烟花、放鞭炮恰恰是华夏民族对文明的一种东方式的理解和表达(当然,往人堆里扔掷炮竹行为除外,也为我们所不齿)。网络极为发达的今天,我们都会找到无数与之相关的象征意义、坊间传说和历史神话故事介绍。

今年,适逢北宋思想家、*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诞辰千年纪念。每到春节前后,人们总是借用他的那首不朽诗篇《元日》以抒情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还向我们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起码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有用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来欢渡春节的习俗了。时代不同,爆竹、鞭炮在材料上虽有很大差异,但它的文化内核完全相同,世代相承,声声(生生)不息。

看过一个与春节有关的电视新闻连续跟踪报道。一对在广州打工的四川边远山区的农民工夫妻,春节前带着满满的行李,驾驶一辆摩托车,在高速公路交警引导下,踏上几千里的返乡路(那是支浩浩荡荡的返乡大*)。经过几天的跋涉,回到家乡,终于和父母儿女团聚了!整个报道釆访是在年三十儿一家人年夜饭前的一串鞭炮声中结束的,鞭炮声是那么意味深长。

德意志人有贝多芬的《欢乐颂》。而到了除夕夜,整个中国和全球有华人的地方到处火树银花,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一束束烟花直冲云霄,一串串鞭炮响起来了!那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犹如一串串跳越的音符,汇聚成了我们民族自己的《欢乐颂》!它承载的是我们对苍天大地的感激,对先祖的缅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未来的殷殷希望,承载的是满满的家国情怀。那鞭炮声成为一个古老东方民族凝聚力最生动、最具体的展现,它震撼和感动了全世界,它是那么欢快,暖心,和谐,庄严。

有个期盼,在有生之年,让久违的鞭炮声和中国《欢乐颂》早日回归千家万户,不再是时代的绝响、绝唱吧。

腊月今昔

韦明明

昔日一年之中数腊月最为红火忙碌快活,越过腊八便迎除夕,春节即至。人们为庆祝纪念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自此便忙开了。逛街费心购置新着;凭票购买年货食用;清洁打扫张贴春联……一派节气。

腊月既是孩儿们乐开之时节,又是大人们忙开之时苦。曾记得,孩提时每每春节,母为我初一穿新(衣裤鞋帽)煞费苦心,利用一周一日休息,带我自家徒步到徐家汇,又驱车到淮海路甚至更远南京路,购置时,不是尺寸不符,便是我挑剔疙瘩。有时满载而归,兴高采烈;有时空手而回,长吁短叹。母女俩精疲力尽,母亲毫无怨言,下周休日再续,直至满意成功购回。而今回忆,母亲里外忙碌,实属不该,天真可笑,掩面泪下一母爱伟大至高无上。有一年,我初一穿着缀满鞭炮五彩花衣,煞为抢眼,大人们逗趣比划着用打火机在我花衣上“燃放鞭炮",吓得我哇哇直哭换下新衣。也曾记得,春节期间嘉兴部队服役舅舅来沪与姐(母)团聚过节,我倚坐在舅舅腿上听他手持哨子吹哨,教我吹法,如今回味阵阵"嚁嚁”声响盘旋耳畔......

童真童趣,年味浓烈,记忆犹新。

当下,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腊月时节不再"辣”了,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用再煞费苦心寻觅食用物品,不愁吃穿,日日新着穿戴,佳肴满桌,天天过节,每每享受。故而腊月时节购物兴致随之消退,由昔日市场供不应求年味红火浓烈,到如今市场供过于求年味暗淡无味。

这就是今昔腊月年味之比照。

腊月话蜡梅

张健嫱

近年来每到进入腊月,平日羞涩的躲在角落的颐和园乐农轩就会变得热闹非凡,男女老少、长枪短炮,手机、拍杆频频忙碌于花枝中间,对着一簇簇金灿灿、*艳艳的花朵发出一串串悦耳的咔嚓声,花朵们似乎也很享受这种痴迷,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回报于古朴的轩前。

腊月是腊梅盛开的季节,是腊梅贮存了许久的能量,在寒冷的冬天迸发的时刻,它以娇艳的容貌,傲立的身姿,向躲在温室中不愿出门的人们传递了顽强和力量。正因为此,人们不辞辛苦的记录着,镌刻着它。

几年来我一直唤腊梅为蜡梅,并深信蜡梅为腊梅不二,是因为迷信于乐农轩的植物吊牌上的“蜡梅”二字。

腊梅盛开季节,是圈内好友竞相晒花时刻,每当看到腊梅,我都如老师批改作业般向好友纠正,腊梅应为蜡梅,多有好友被我的自信唬住,频频点头,虚心受教。直到今天,遇到了不服之友,搬出度娘吓我:"蜡字系周代所用,秦代改用腊,因而蜡月和蜡梅的蜡字,可和腊字通用"再一查,小学课本中有对蜡梅腊蜡的学习讲解,惊我一身冷汗。班门弄斧,一孔之见,好为人师,才疏学浅,说的就是我啊。哈哈。小学时复课闹革命,反师道尊严危害不浅。

不过,我个人喜欢乐农轩的蜡梅定义,蜜蜡般晶莹光亮方能体现腊梅的形,色之美,展现独特的傲娇气质。

因为来回光顾度娘倒腾蜡与腊,与梅花顺便进行了疏理区分:

腊梅以*色为主,野生可见白色,品种大约有五种,素心梅,虎蹄梅,磐口梅,金钟梅和狗牙梅。其中以乐农轩的红色花心的素心梅最为珍贵。

梅花常见有红色,粉色,白色,淡绿色,花枝多为弯曲,花期比蜡梅稍晚。这是因腊梅的延伸,也算是腊月给我的特别记忆。相信你们大家不会如我一般愚笨。

腊月赋

王乐平

农历,中华农耕文明之历法。自夏至今数千年。记节气,顺时令,约定俗成。腊月乃岁末,去旧迎新,继往开来,怵惕祈禳,人之常情。

腊月既至,喜气洋洋。果蔬具实,菽粟归仓,农人罢锄,游子回乡。商贾盘据,亲人盼望。祭先祖于腊八,敬佛祖飨粥汤。灶有髻似赤衣,二十三祀灶王。求祝融以言好,知勤俭识善良。洒扫除垢,避瘟去殃。小年过后,当备米粮。饽饽年糕馓子,蒸炸煮烙争强。二十八日齐备,勿忘添新衣裳。除夕之夜,阖家溢祥。盛筵丰裕,相敬举觞,尊老爱幼,好德礼尚。供奉先辈,源远流长。

历瘟疫之肆虐,惊环宇而怀伤。

祈鼠尾之速愈,祷金牛佑众康。

赐福寿于万民,保家国及邻邦。

呜呼!腊月之事乃民俗风尚。

炎*子孙,当没齿不忘。

趋利避害,为合和同享。

祈祷神灵,诚酾酒举香。

腊月说腊味

靳陆婷

一进腊月,年味便越来越浓,空气中荡漾着阵阵香味。

你相信吗?我把记忆中这一永恒的味道带到了温哥华。

腊月里最沁人心脾的是腊八粥的香味。

每年的腊八,我会熬上一大锅腊八粥。头一天晚上准备好食材,把绿豆、红豆、*豆、黑豆、薏米、花生、莲子、枣,用水泡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把大米、糯米、小米洗净,再把准备好的食材加栗子、核桃仁、枸杞,添适量的水放高压锅开始煮。煮好后再放枣、葡萄干、桂圆肉、蔓越莓焖一会。打开锅的瞬间,浓浓的香味在屋里弥漫开来。小外孙好奇地问:姥姥,为啥叫腊八粥啊?一点都不辣,甜甜的。

甜甜的……眼前出现了儿时的画面:

母亲把热气腾腾、粒粒晶莹、香气四溢的腊八粥盛到我们每个孩子的碗里,我们便甩开腮帮子大口喝,因为粥烫,“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看着我们,满脸都是甜甜的笑容。

每年腊八这天,我还会泡上一小罐腊八蒜。特别说明的是蒜乃自家种植。

方法很简单:把大蒜剥开,挑选完好的蒜瓣洗净晾干后放入罐中,加入醋封好口,放到较暖,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除夕吃饺子的时候,腊八蒜闪亮登场,白瓷盘里,几粒腊八蒜翡翠碧玉一般,盈绿可人。拿起一瓣咬上一口,脆脆的一声响,酸、辣、甜几种滋味瞬间涌出来,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让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不过还是觉得缺少点小时候腊八蒜的味道,母亲泡的腊八蒜那种醋中带辣,蒜含醋香的味道,无论我用什么方法都泡不出来,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妈妈味道”吧。

腊月最勾人*魄的是腊肠的香味。

腊月做香肠是很多地方的习惯,又称为腊肠。

每年一进腊月,我家屋檐下就会挂起一横杆的腊肠,红彤彤的,微风一吹,整个院子都飘着醉人的腊香,过年的味道,就这样提前飘荡在空中。

其实,做腊肠并没有多复杂,也没有标准配方,盐、香油、糖、高度白酒,这就是原味香肠的用料,就这么质朴。其他的变化都以此为基础:喜欢甜口,多放点糖;喜欢麻辣,加辣椒、麻椒。这几年从国内带来了现成的酱料,制作更方便了。

有些制作小贴士至关重要:肉不要绞,要切成条状或块状,肉末没嚼头;不能全是瘦肉,在腊肠的世界里,没有肥肉就没有惊艳,它令人享受的滋味,都是建立在油滋滋、甜腻腻的打情骂俏中,所以腊肠中至少得20%的肥肉起,可以多,但不能再少了,但又不能太多,多了就变成了“油条”。

腊肠的灌制过程需要两个人的默契配合,我负责将肉放入灌肠机入口,掌握摇柄使之匀速转动。先生负责将肠衣口套入灌肠机出肉口,掌握肠衣中肉的装入量。

灌好了用小线绑上,用针在香肠上扎几个眼排气。

我们将一根根腊肠挂起来,让它接受阳光与风的洗礼,吸纳着天地灵气。

忙碌和等待凝成的“滋味”,是我们除夕年夜饭必不可缺的一道美食,一口下去,肉汁四射,再咀嚼,油脂、酒香释放,像鞭炮一般,噼里啪啦地引爆味蕾,让你的胃和舌尖开始狂欢起来。

腊月里的腊味,是亲人的味道、家的味道。它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无论在哪里,都会在心中凝聚、沉淀。

腊月里的腊味,是一年中最美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历久弥香。

腊月的回忆

马跃宇

尽管我已经年过花甲,回忆少年时代的腊月,还是有很多难忘的事和经历浮现在眼前。

当时正值文革岁月,米面、油、肉都是定量供应。年前还发优质香烟票,可以买平时可以买到的经济、握手、蝶花、葡萄、迎春、哈尔滨这几种牌子以外的优质香烟,如:金鹿、大前门、牡丹等,爸爸过年时也可以小有享受。有一年竟然居民组发下一个灯泡票,十五户人家,通过抓阄来分配。

记得我十四五岁时,拿到供应的一只鸡票,在我家所在的动力区和临近的香坊、南岗区等几个区的副食品商店奔波,排队到我时,称重后重量达不到我的心里要求或大家购买的平均重量,如二斤三两,转身就走,在冰天雪地中骑自行车半个多小时,到下一个区再排队购买,就为了全家多吃上二三两肉。时常耳朵冻得又红又大,就是冻伤,脱掉一层脆皮,一周后就好了。脚后跟也经常冻伤。好像是一九七五年年前,我向妈妈要新衣服,妈妈说家里钱不宽裕,你把养的一只鸡卖了吧。我骑自行车到很远的年货大市场卖了大半天,卖得七元多,买了件涤卡上衣很是开心。

三十晚上家里把冻梨和冻大柿子泡在凉水里,梨周围拔出来一层冰。冻梨外面有一层黑色的有点韧性的皮,里面是白色的酸甜梨肉,水分极大,特别好吃。我后来到北京工作,到师傅家串门,对他们家两个孩子说冻梨是黑色的,他们不相信。年后我给他们带去过一些。

年前,父母亲所在的工厂每个职工定额发售几张电影票,纪录片五分钱一张,故事片放映的时间长些,一角钱一张。影片都是国产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品的,如朝鲜的《卖花姑娘》,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等,多数都是孩子们去看。

那时没有电视机,有一半的家庭有电子管收音机,可以听八个样板戏和一些革命歌曲。厂里排练《红灯记》全剧,反复在厂文化宫上演。临近的工厂排练《沙家浜》,更令人惊奇的是,我所在的哈尔滨电工小学,竟然排练演出《智取威虎山》全剧。我最好的同班同学,也是学习上不分上下的,全班前两名竞争对手姜洪源出演杨子荣,不仅唱得好,小小年纪演技也很棒。当时工厂和学校演的这两个样板戏,全剧从头到尾所有对白和唱段我都能说唱出来。

腊月的哈尔滨,户外滴水成冰,白天也是零下二十来度。孩子们在巷子里的冰坡上玩冰爬犁,抽冰尜,玩得满头大汗,热火朝天。我和两个妹妹手背都长了很多皴,正常洗手根本洗不掉。只能放在热水盆里泡,爸爸拿小刀轻轻刮掉表面一层脏皮,涂上蛤蜊油,在煤炉上烤。

现在住在高楼里,时常怀恋孩童时大杂院里欢闹的场景。时常记起紧缺经济下,红色海洋的*治氛围中一片片难忘的生活浪花。

年粽

梁强

每到腊月,中华大地不管是东南西北,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充满了忙碌的气氛,为辞旧迎新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一进入腊月,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腊八节、小年夜、立春以至到了除夕的团圆大餐,好日子一个接着一个。腊月是繁忙的,忙得让人喜气洋洋,又充满了幸福的期盼!

我的家乡地处两广的交界,春节的盛宴除了延续了汉人的年俗,自然也融入了壮乡的习俗。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每家必备的年货—年粽。这是壮族人贺年的一种独特仪式,在广西生活的汉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接受了这种年俗,可能是入乡随俗吧。“粽”和“中”在粤语中同音,寓意着新年的美好愿望—年年包粽,年年中。

年粽与端午节的粽子有很大的不同,一只年粽一般都有一两斤重以上,个头特别大,粽子的用料特别讲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准备的食材。糯米、绿豆仁、五花肉是必备的粽材,糯米要提前浸泡好,绿豆经热水煮浸后,要把绿豆皮淘去,只用金*色的豆仁,五花肉切成长条形,用料酒和酱料浸润成五香味。还有板栗、花生、芝麻等等。连粽子叶也是指定的冬叶,冬叶蒸煮之后,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且具有防腐的功效。毕竟在广西这种亚热带地区,冬天也有二十多度的高温天气,粽子煮熟后是要存放十几二十天时间的。

年粽一般是除夕夜才开始包和煮,大年三十的家庭团圆大餐后,一家人就开始守夜包粽、煮粽。年少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外婆和母亲包粽子,包年粽也是技术活,不但要包好了,还要讲究形状。包粽子的时候,四五片粽叶叠放铺开,先放一层糯米,再放一层绿豆仁(糯米与绿豆仁的比例大约是2∶1),中间放两条五香肉,再放绿豆仁和糯米,喜欢的中间还放板栗和花生等材料,然后把粽叶合包起来,再用事先准备好的水草捆绑好,一只只粽子便成型待煮了。

最热闹的要数煮粽子的时候,因为一次要煮上三、四十个粽子,所以有用大铁镬的,有用大铝锅的,还有用铁丝围好的陶瓷缸的,煮粽子的时候用的都是比较粗大的柴木,所以平常的小灶也用不上,家家户户都是在露天的地方,临时用砖头新砌的大灶。子夜一到便开始点燃柴火,一家人围炉而坐,边守岁边煮粽。当午夜零时鞭炮齐鸣时,炉火正旺,蒸汽也开始升腾了起来,到处都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热气腾腾的景象,也正好让新年有了一个好兆头!

儿时的腊月

东篱

提起腊月,映入眼帘的就是洁白的雪花,红色的鞭炮、几年才能穿上一次的新衣服、各种好吃的。

70年代初,物质生活很贫乏,没有好吃的、也没有什么玩具可玩。那个时候孩子最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过年,尤其是盼着过年的腊月。

进入腊月,总有各种好吃的,腊八要喝八宝粥,记得妈妈那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今年这个粥有八样东西,也算得上真正的八宝粥”。稍大点的时候,记忆里的八宝粥就是有八样,大米、小米、红豆、红薯干、红罗卜丁、白罗卜丁、枣、瓜子仁。到了初中后八宝粥就不是八样了,经常十几样,大米、红豆、枣依然是保留品种,但其余的已经换成花生米、核桃仁、葡萄干、豇豆、莲子、桂圆、山药、百合、黑糯米、栗子等。有一次非常好奇的问母亲,为什么八宝粥的食材多于八样的问题,母亲笑呵呵的说,现在物质丰富了,想放什么就放什么呗!

过了腊八后,很快就放寒假了。那时候就特别喜欢下雪天,可以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往小朋友脖子里塞雪球也是那个时候最喜欢的恶作剧之一。玩的最多的还是滚雪球,没有目的就是简单的比,看谁雪球滚得最大,然后堆雪人时谁就是指挥官!为了当指挥官,小朋友们都非常卖力的滚雪球,别看这么简单的事情,不动脑子、不能占住先机,再有力气、腿跑的再快也没用。每次我都预先滚一个雪球、不大不小不注意看不到,然后提议大家比赛滚雪球,这样总是我赢得比赛,现在想想小朋友们真厚道、都不和我计较,一想起心里美美的幸福感!

很快就到了腊月二十三,那是送灶王爷见玉帝、为我们言好话、求的来年好吃好喝保太平的关键时刻,家家户户都要做各种好吃的,尤其是要做各种馅饼、甜味的,让灶王爷的嘴享受一下甜甜蜜蜜,然后灶王爷就会在玉帝面前说甜言蜜语,就能为我们言好事、带来一年的好运气。小孩子不管这个,等大人拜祭完灶神、灶王爷离开大地后,孩子们就开始看谁手快、能抢到最多的好吃的。

腊月的二十七需要打扫卫生,记得在腊月最不爱的日子就是这天了,要帮着大人们打扫家里的卫生,打水、洗抹布、倒垃圾……反正都不是孩子们想干的,但也没办法,必须干。

后面的日子就是快乐、幸福的几天了,大人们忙着做好吃的、孩子们便帮大人干活、便偷着吃些好吃的,而且这几天过的也是最快的几天,也是经常被大人数落的日子,因为我们忍不住偷吃……还有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哈哈哈,大丰收的时刻、饱口福的时刻、最美的时刻、最刺激的时刻,就是腊月最后的这几天了。

同在中国,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习俗,每个习俗都有其背后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不因改朝换代而改变,总是不自觉的被老百姓遵循着,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沉淀,丰富且有内涵。我爱中华的文化,更喜欢它带来的欢乐!

腊月

汲*

我对腊月基本没有概念,因为几乎当了一辈子的教师,只有寒假的期待。寒假时间短,一般四周时间,暑假可以有七周。放假就在腊月中了,一般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学。况且,一放寒假就忙不迭地回浙江父母家过年,到家时,家里已经基本准备好了,也没我们什么事,就等过年了。年后父母都过世了,我就在江西与浙江间穿插过年了,于是对两省的差别感觉明显。前几天听孙子豆芽念: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个儿歌是一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课,仔细看了一下,原来过年有这么多的说道。腊八这天,我同学煮腊八粥,糊了,把锅烧得像包龙图,她擦了一天锅,并把这口锅命名为“腊八锅”。在群里让我们比喝腊八粥还开心。

看大家说鞭炮,我也先说鞭炮吧。浙江叫炮仗。放起来真像打仗,一夜到天亮,硝烟弥漫。尤其是一些节骨眼上,如年夜饭开始、十二时、五点十八分(即我要发),好像发起了总攻击,打响了歼灭仗,震耳欲聋。耳朵里是炮仗声,鼻子口腔里全是硝烟味,关门关窗都没有办法抵挡,我觉得自己是落败的一方,就想投降算了。记不得哪一年了,浙江突然禁燃烟花炮仗,电视里先三令五申,处罚条例清清楚楚。但是,还不到年三十,就有人违禁了。于是电视里天天放那个违禁的人在关禁闭的画面以及他的悔过。于是炮仗声还真消失了,大家每天晚上都很开心地等着看电视里这个倒霉蛋。其实他大年初一到期就出来了,但电视新闻变成了宣传片,放了几乎一个正月。

江西这边可不一样,上饶的广丰县是个鞭炮大县,离我家不远的洋口镇是个鞭炮强镇,鞭炮的用药量经常超标,鞭炮格外响。除了家家户户放,更重要的是要比别人放得响,先声夺人。而且有个习俗,要把十万响的鞭炮,像条长龙,从外面延伸到自己家门里,谓“招财进宝”。我的一位邻居是广丰人,他住在三楼,他的鞭炮特别长,从一楼外沿着楼道到三楼。有一年,他放鞭炮把我们的窗玻璃都震破了,很恐怖。当然他赔了玻璃还赔罪,招财成了破财。洋口的花炮厂经常爆炸,因为都是私家作坊,全家老少齐上阵,经常一家死了几个。又因为寒假生意好,都是小学生在做,所以常常死了儿童。我的同学在洋口当书记,他说是“水深火热”。水深:洋口容易涨水;火热:鞭炮厂经常爆炸。我校的一位老师,他是洋口人,我请他写一篇关于洋口的鞭炮的报告文学,那时我在一家晚报当兼职编辑。他写了洋洋洒洒的《五彩缤纷的悲剧》,写了很多他的亲见。结果报社审查过不了关,没有发出来。我记得最深刻的画面:爆炸了,屋顶飞了出去,屋顶落了下来,最后落下来的是人的残肢,布满在屋顶上。后来,当地*府取缔了小作坊,再后来,连大作坊也取消了,这项经历了几百年的传统营生消失了。

在九十年代,我第一次接受电视文艺专题篇的任务,就是写洋口。记得是题目是:古镇:烟花、竹编。我到过烟花厂的车间,看过燃放的精彩,十分梦幻、迷丽,让人遐想不已。而且我校化学专业的一个课题就是给烟花厂试验色彩。那次燃放的色彩就是化学系的成果。这个节目后来还在中央台《地方台三十分钟》栏目播出过。

现在上饶也禁燃烟花鞭炮了,不过就在刚刚,我还听到窗外有鞭炮声,江西人可不比浙江人听话。尽管现在的省委书记是浙江过来的。浙江的殡葬改革十分成功,村村公墓,(逝者)人人火化。江西引进了浙江的经验,更加大刀阔斧,把百姓准备的棺材都烧了,还引发了全国的舆论,但到现在依旧有很多土葬的。

扯远了,今天是腊月十九,看看该干什么了。

儿时我的腊月活儿

林艺

我的家乡在泉州。我对儿时家乡如何过腊月的风俗习惯印象比较模糊。在腊月里祭灶神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我们家是不参与的。我印象较深的是做花生粘、扫除、宰鸡杀鱼和贴春联。干这些活,我是家里的主力。

看过别人做花生粘之后,我就学会了,做得还蛮成功。一般是腊月二十二前做花生粘。首先把花生仁放油里炸熟了,放入圆形簸箕晾凉备用。锅里放少许水,加白糖,小火熬制。融化的糖液开始冒大泡,继续熬制,直至糖液出小泡,减至微火。?一勺糖液,浇在花生上,双手抓住簸箕做圆形摇晃,使糖液均匀地裹在花生上。如此反复几次,花生就裹上了一层白色的糖色,然后分别在糖液中加入*色、红色等食用染料,再浇在少量白色花生粘上,就做成多彩的花生粘了。春节期间人来客往,客人们喝着茶,吃点花生糖粘,都夸我做得好,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特有成就感。后来我才知道做花生粘是为了祭灶神,让灶神嘴上带甜,去天庭替人们向玉帝说好话。

我家不是每年都做花生粘,有时候也改做别的。我也学会了做寸枣、瓜子糕和汤圆等甜食。

宰鸡杀鱼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在家里,宰鸡杀鱼我是一把手。那年代还没有冰箱,宰好了鸡,为了保鲜,将整鸡焯开水,抹点儿盐晾干,搁着备用。杀好的鱼,晾干后油炸备用。

家里的老鼠也很喜欢过年,在腊月里会疯狂地偷吃。这么多好吃的,怎么防止老鼠偷吃呢?这的确是个难题。我开动脑筋想办法,终于想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些好吃的都放在一个多屉的竹篮子里,吊在房梁下。在一张大瓦片中间穿洞,把瓦片挂在竹篮和房顶之间的绳子上。老鼠从房梁顺着绳子下来,到了瓦片这儿,就滑下去掉地上,永远够不着竹篮。

在腊月里帮家里干活儿,练就了我爱劳动的意识和动手干活儿的能力,使我终生受益。

腊月里的鞭炮声

迟音

久盼的年元旦刚到,相互祝福的人们就急着用“实鼠不易”,“牛转乾坤”这样的谐音梗来制贺卡了。期盼否极泰来的急切心情虽可以理解,公历农历却不应混淆。日子和台历都要一天天过。

总而言之,一鼠一牛两个生肖交接班的日子尚远,现在只是庚子岁末的腊月。

说起腊月,由于从小生活在所谓大院里,对腊月有什么讲究应该如何过,概念全无。祭灶与祭祖的仪式闻所未闻。扫房日嘛,归由院子里的家属委员会通知统一行动。家庭以外的公共区域也各有分派,绝无遗漏。每座家属楼都会有一位老太太代表家属委员会行使职权。我们楼的主管是一位民国言情小说作家的遗孀,除了有时因为贪杯醉酒闹得动静有点大,她对本职工作还是很尽心尽力的。

扫完卫生还有什么?记忆中与腊月有关的就只剩腊八粥了。

说起腊八,“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童谣也是前几年从春晚上才听到的。可见孤陋寡闻。腊八节是北方传统。父母皆祖籍福建,并不懂应该在腊月里做些什么,好在学校里的食堂腊八那天循例会做腊八粥。稠而糯的江米粥打回家来,微甜。其中有小枣,花生,红小豆沉浮。枣是好东西,可惜在粥里浸泡时间过久,早已皮开肉绽。儿时的经验变为后来生活的指南。现在我用高压锅做粥,若放枣就会在开锅后捞出,待食用时再放进碗里。如此便不会有食之无味的遗憾。腊八粥之外还有神奇的腊八蒜。一颗颗白色的蒜瓣放进醋里浸泡,不出几天就碧绿可人。见了让人胃口大开。

腊月,是一年里副食供应最丰富的时候。凭票的年代,这个月会一改往日的单调,品种与数量上都格外不同,甚至有些商品还不问票证。春节市场的标准宣传用语是“品种丰富,供应充足,物价平稳。”孩子们在能敞开了玩儿之前。还是要帮家里做点儿事儿的。采购是全家出动。小孩子买些次要的如花生瓜子,鱼肉禽类则由父亲把关。没有冰箱的年代,买回的鱼肉悬挂在向北的窗外冷藏。

采购已毕。母亲和父亲在忙着收拾和烹制的时候,孩子们做什么呢?女孩子不了解,男孩子的节目除了放炮还是放炮。

当年放的鞭炮不像现在的礼花那么绚丽多彩。主要就是听响。小鞭、麻雷子、闪光雷、二踢脚,威力依次递增。鞭炮买回家,摊在桌上检阅一番。大个的雷们与二踢脚像是*中将校,而彼此连结成排的小鞭则像列队待命的士兵。

小鞭以五十或一百为一挂。燃放起来虽特有节庆气氛,但有些奢侈,让人舍不得如此任性消费。把它拆开化整为零,一次欢乐就变成了几十上百次的细嚼慢品。

盘点好库存,数着日子分成几份,再把其中一份装进兜里。取一支香跟父母说一声,我到楼下玩儿一会儿。就找同学放炮去了。

小鞭是鞭炮中的小不点儿,其响单调而清脆;麻雷子和闪光雷如成年人的小指大,响声有颇有暴戾之气;至于二踢脚则是可以升空的远程武器。响在地上的一声沉闷有力,等待稍后的第二声就需要脑补其飞行过程。凌空炸响的呼喝,不仅在周边楼宇唤起回音,就连聆听者的内心也起了回应。传统二踢脚外罩红袍,粗壮威武。后来又有了缩水的牛皮纸简易版。二踢脚的正规放法是垂直地面放置,而淘气的孩子会找两块砖头把它斜架成一门炮,寻找可以轰击的目标。更顽劣些的孩子会手持二踢脚,向远处跳皮筋的女孩子发射,以平衡一颗躁动的心。所幸失了坚实地面的反作用,如此发射的二踢脚射程总是不如预期。

男孩子虽粗心,对鞭炮却是精打细算。那些没响的“臭子儿”,里面的火药还是要物尽其用的。将折断的鞭炮架成大写的A字,用香从缺口处点着火药。燃起的火花在晚间很有点微型焰火的味道,谓之呲花。

鞭炮也叫炮仗。男孩子经常玩着玩着就真的打起炮仗来了。分好拨,拉开一段距离各寻掩体,将点燃的鞭炮互掷。感觉就像是真的上了战场一般。然而鞭炮并非为远距离投掷而设计,往往只飞到双方掩体的中间地带就因引信耗尽而爆炸。尽管如此,充满硫磺味道的硝烟仍让孩子萌生身在沙场的错觉。

十岁那年,父亲宣布今年是家里最后一次给你买鞭炮了。明年你就是大孩子了,不应再玩鞭炮这样的东西。当时心里咯噔一声,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比我大好多还可以放鞭炮?第二年腊月,父亲果然不再提买炮的事,而是给我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和《盖达尔选集》。书虽喜欢,依然*气,我要是有一天挣钱了,过年就买好多炮。放个够!

谁知再过一年生活就彻底变了。学校里开始到处架起了高音喇叭,看不完的大字报,听不完的大辩论,开不完的批判会,加上文攻武卫。一连几年如此,放鞭炮的心也淡了。不想了。那些知道与不知道的习俗早成了四旧。腊月也不像腊月了。物质一年年愈见匮乏。童年腊月里的温馨只在偶尔的回忆里一闪。

***

除夕夜零点一到,窗外的鞭炮声一阵紧似一阵,继而訇然响成一片。这时也往往是大人出场的时候,用一整挂鞭炮作为辞旧的压轴。信与不信,要用鞭炮崩崩煞气与晦气。

守完了岁,孩子们被家长催促着上床。紧紧地掖好被子,在鞭炮的声浪中美美地想:明天早上起来就是新年啦!

腊月,不知不觉过完了她的最后一天。

中国古代民俗画选登

燃爆竹(宋)

鞭春牛(明)

喝豆粥(清)

祭灶(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第一堂写作自习课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