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湖
兴化市大垛镇镇*府所在地——大垛集镇,明代就有建镇的记载,是兴化中部的商贸古镇,市场繁荣,商号林立,大垛的老人们一提到大垛的商业,首先提及的就是“三泰”即:“三新泰”、“恒丰泰”、“集新泰”。“恒丰泰”酱园是从镇江过来的罗氏兴办,“三新泰”、“集新泰”南北杂货店,都是从大丰西团过来的陈氏兴办。自清代光绪年间(—年)至上世纪40年代,大垛镇商业繁荣,进入一个空前发展阶段,在“兴化十大镇”中名列前茅。历史是客观的,古镇的辉煌被先后载入明嘉靖三十八年(年)《兴化县志》(胡志)、明万历十九年(59年)《兴化县新志》(欧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年)《兴化县志》(张志)、清咸丰元年(85年)《兴化县续志》(李志)和年《兴化市志》等史籍中。年,由于日*侵华,国民*江苏省*府由镇江暂迁兴化时,大批江南富商和名门望族迁居兴化城和大垛、竹泓等地,客观上促进了大垛的经济昌盛。此时,大垛镇已发展成一个商业门类齐全,商铺、商行、手工作坊林立的繁华集镇。其中,经营南货业的老字号有陈鉴清开设的“三新泰”、陈杰臣开设的“集兴泰”、吴书裕开设的“复兴泰”、赵姓开设的“裕和泰”、宗衡斋开设的“衡兴泰”、朱氏开设的“朱顺成”,另外还有合股经营的“合兴泰”等。药业老字号有卢桂芝开设的“仁和堂”、李如璧开设的“养和堂”、卢桂荣开设“仁寿堂”、吴姓开设“春和堂”等。粮食行老字号有:刘崇正经营的“复兴公”粮行、刘姓经营的“刘公兴”粮行等。此外,酱园、五洋、糖坊、糟坊、染坊、钱庄、当典、茶馆、浴室、旅馆应有尽有。“集新泰”位于大垛集镇西市街南首路西,大门朝东。是经营南北杂货嫁妆的,是从大丰西团来到大垛经商的陈杰臣开设的,老板陈杰臣,大垛小学退休教师陈文银(年生)父,陈杰臣承嗣其二叔陈廉溥字道宏(属猪9年生),经营南北杂货嫁妆。(陈老家大丰西团。与三新泰的陈廉静同一族谱)。南边是萧氏的“万宝”银匠店。再南边是由芦俊义(排行老二、白案很出名)三兄弟合开的,位于南砖桥北桥口东侧的茶馆“同福园”。“集新泰”的斜对门是鲁姓开的“顺兴”银匠店。“三新泰”位于原从六村村部的路东路西处,现大垛中心幼儿园向东的文化路上。据向该镇吴岔村的周寿田(年出生,曾在抗战时期做过吴岔村的伪保长、解放战争时期做过国民**权的乡长)了解。94年7月30日他也参加在“三新泰”东边的小楼里吃中饭(经访从六村人说没有小楼)。事情是当年国民*的税警团,只因一次敌情不明的溃退,没有向日*放枪抵抗,无辜青年只因用了拿枪的动作,却都遭来了日*的杀身之祸。94年7月30日(农历闰六月初七,是年大水,水至田埂处),国民*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属下——兴化县二区代区长卢仁昌,在大垛区公所举行就职仪式,二区所属东八乡、西八乡、中八乡的部分乡镇长和保长来大垛祝贺,参加代区长卢仁昌的就职仪式。同时来参加祝贺就职仪式和做保卫工作的税警团(国民*在苏北负责征税的部队,资料上称之谓陈泰运部),在团长徐荣的带领下,由一个姓姚的连长带一个连,约00人上下,来到大垛。团副官杨某也随团长一起到大垛。早上,在店堂里吃早饭的商人,就看到身穿灰色*装的稅警团,从大何舍来到大垛集镇上亮队,身带长枪短枪和大刀、背包、小锹在店门口走过。中午吃过饭的时候,镇南边东西向的梓辛河上响起了机器声,人们一看,从东边过来了6条日*炮艇,约00多人,由东台路过大垛往兴化。前头5条炮艇已驶过大垛镇,到了龟尾子西尖处,东头还有条炮艇。此时,稅警团和二区的人都在“三新泰”(老板陈鉴清)的店堂里和东边的小楼上吃过中饭,陆续往区公所(原电影院处,即现灯塔南边一段文化路,现为“十字路口”。老早最后边是二十庵,即尼姑庵,与前面区公所相接)。稅警团和二区的人得知后,慌忙向河北溃逃,被日*追杀的稅警团死亡的有五六十人,当地群众被害4人,致残2人。周寿田当时躲在群众家中,待事情结束,他看到日*的3艘炮艇停在北桥口的夹河里(现朱云祥的房子北边)。年底94年月,新四*在大垛期间。据年0月9日,原江苏省*区副司令员、时龄78岁的老红*谢中光,在兴化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大垛。重游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谢老说,还差一个月的时间,就是他在大垛战斗50周年纪念。年底,当年他担任团长,曾在大垛20多天,住在一座庙里(即千佛庵,现千佛古寺原址,供销社大楼巷子东边)。他看了大垛的千佛庵旧址,且停下来,并向大垛的陪同人员了解了“恒丰泰”酱园、“养和堂”药店、“三新泰”杂货店。谢中光与牺牲在唐子的严昌荣烈士是抗大的同学。据说当年新四*的苏中银行就在“三新泰”店堂里临时设过,用的是抗币。那高高的柜台,真有点样子。管文蔚曾在大垛河西陆家场的大桌子上向*民讲话。据《江苏大丰明季苏迁西团陈氏家谱·东海公系·太邱堂》记载:始祖东海公—刘氏、朱氏,二世小山—潘氏,三世左塘—卫氏,四世云川—徐氏(蔡氏、姜氏、王氏)生五子(启宇、盈宇、景水、夕候、君夕),五世启宇,六世明光,七世子凤,八世万字排辈(下同),九世元,十世光远,十一世汉池,十二世冀云—繆氏、刘氏(长庆、长增、长久、长生、长玉、长寿七子幼丧、长明),十三世长,十四世廉,十五世臣,十六世文,十七世十八世均为单字名。第六世儒字派大儒系启宇之长子,配凌氏,生一子,宗旦。清谥庄惠崇儒系启宇之次子。生于顺治乙酉年十月十二日辰时,殁于康熙巳亥年正月二十九日申时,葬于团北新莹子午兼壬丙三分合,财丰丁秀。配清谥端懿百寿钱太君生于顺治乙酉年六月二十日寅时,殁于乾隆壬戍年正月十八日亥时。生三子,评国、宗尹、宗吕。兴化县志载明:陈寿妇钱氏,西团陈崇儒妻妇德母仪一方矜式,年届百岁。正拟清旌以无疾终子次平,高邮王文肃邑人郑燮俱有介百岁诗词:没奈何,没奈何,奈何天上降滂沱,千家万户檐前滴,寿比檐前滴更多。板桥郑燮祝寿词家谱还记载:明季苏迁西团是因为苏北沿海在明嘉靖十八年闰七月初三(巳亥),发生一场大潮灾,两淮*府移徙人口充实灶丁恢复盐业生产之时(在洪武赶散之后)。东海、恩海、淮海兄弟苏迁有益于草埝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四世云川公等在西团,泰来公往北团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提高,陈氏后裔在西团大体形成士绅、商贾、农民三个阶层。以陈家大厅贻荪公(讳永彀)为代表居西团。商贾以馥新泰号杂店既在西团创业,有延伸外地扩展。在兴化大垛镇开创集新泰、三新泰号,在新丰镇开创大德、大稔,在大中镇开创天昌号等商业企业。农业方面以第四世太来公、第八世万玉公为代表的向西团东北沿牛湾河、斗龙港形成从陈家墩子到陈家环、到东北二十五家一线迁徙的态势。“三新泰”南北杂货店老板陈廉静字鉴清(—97)排行老二,系明季苏迁大丰西团陈氏东海公系,第十四裔孙。幼居西团,早年跟嗣父长久到大垛镇从商,开设南北杂货店,主营土纸,还经营烟、香油、米。娶小海夏应南之女夏恒杏为妻,生一男八女(其中三、五、七女早夭)。陈廉静夫妇思想开放,男女平等,重视教育,培养子女上学读书。为人心地善良,忠厚朴实,待人诚恳,济贫扶弱。曾先后收养弃婴几十个,在家里调理好再送往兴化县育婴堂,在当地传为佳话。在大垛“三新泰”老板陈廉静的口碑较好,如从六村家住老脊湾的樊毓成的兄长樊二每年修船的桐油麻丝,都是由他免费提供。其他乡里乡亲的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需要赊账的都能办到,而且不去催要。每逢过年有穷人登门,他就每人打一勺子香油给来人,不要钱。他们唯缺防人之心,几次被一些小人谋算,敲诈勒索,明偷暗夺,家遭不幸,于解放前破产。唯一的儿子国臣英年病逝,陈廉静夫妇悲痛欲绝,中风不起,经多方医治死里逃生。晚年陈廉静夫妇寄居在江都的六女国经家,陈廉静97年在江都去世,享年73岁。“三新泰”败落后,妻子夏恒杏回小海(北灶?大垛人说回北镇。小海原属兴化古十大镇之一,抗战以后划给台北县,台北县解放后改为大丰县)娘家,自己动手烧锅箱做饭,从小就做大小姐到出嫁做太太的她,水手不沾不湿惯了的人,却也就不多想连累娘家人,不怕吃苦,以维持身边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大垛史话记载:延至清代,大垛与安丰、戴窑、竹泓、大邹、唐子、中堡、白驹、刘庄、小海齐名,成为“兴化十大镇”之一。儿子国臣大约生于年,在年底年初,陈廉静举家避难到无锡后,国臣身患肺结核,因医治无效而大约于年在无锡去世。国臣与我父亲刘仁和(刘仁和年出生于大垛,年2月去世)从小在大垛同学,当父亲得知老同学病逝的噩耗,从常州赶到无锡进行吊唁,并代表同学们在吊唁簿子上把手指刺破点血印,进行“点书”仪式。陈家长女国芙(年生),自幼勤奋好学,受封建社会所害,早年与竹泓镇吴剑结婚,生有一子。婚后4年(时为23岁)丈夫不幸病死,丢下幼子。从此侍奉公婆,抚育幼子和一个多事的小姑子,孤苦守节五十载,用一颗慈母之心照顾妹妹们。几十年的风雨岁月,使她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年身患绝症,医治无效,享年73岁。次女国蓉,早年就帮父母挑起家庭重担,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历经艰险,也不忘关心和帮助姐妹们。为减轻家庭负担,婚后随丈夫左茂泰外出谋生,国蓉生二子,随母姓陈。长子陈举宁95年生,次子陈举良年生,现均在南京。左茂泰年出生于大垛老字号“合兴泰”的股东左才明的家庭,其哥哥左健原名左茂昌(年生于大垛)。年他们的母亲王氏因肺病去世,年阳历0月父亲因食道癌去世。少失怙恃的茂昌兄弟,由家中做饭的大师傅镇江人孙某,他们称他叫“大大”的抚养,经济来源由“合兴泰”提供。“合兴泰”的另一个股东是在大垛开设“衡兴泰”的宗衡斋,据说也是镇江人。左茂昌年底参加兴化县地下*的宣传员吴铁民在大垛组织的“青抗会”,后外出参加新四*。左茂泰因“合兴泰”已由宗衡斋一人把持,到镇江做生意,游手好玩,不务正业。解放战争时期左茂泰参加“还乡”曾任大垛镇镇长。解放后受到刑事处分。三女国英。据年朱锦涛说,94年初夏,国英十三四岁(群众说十七八岁、我按照推算),因随家人去邰家圩子(大垛至双石的圩子)祭祖,乘船回家时天色已晚,她头顶花手巾,被驻在大垛东头大庙“千佛庵”河边的小炮台里的日*,误认为是新四*游击队开枪打到胸部,到镇上找西医刘同章医治,不治身亡。据年7月日采访从六村老支书王宏林,他说,日*驻兴化期间,大垛有戴二家帮船开往兴化,当天从大垛出发第二天从兴化返回。撑帮船的水手有从六的周保生的父亲周炳杨和大垛河西姓陆的,他们用篙子撑船,有风就攮风,没有风就拉纤撑船。一天,新四*游击队在大垛吴岔西边的竹泓尖沟白口,伏击帮船。在撤回草冯区根据地时,陈氏三女国英,被追击的日*打死。一起被送到根据地的还有伪*86团高杰的妻子,第二天被伏击的船和人员,除被日*打死的国英外,全部放出,回到大垛。也许这一次捉放高杰的妻子,加深了伪22师师长刘湘图对高杰的怀疑,伪22师师长刘湘图安插在伪86团的姓谢的团副,把这事向刘湘图密报了。据年7月2日采访陈文林说,是高杰在大垛东头大尖子上试抢误伤,大尖子是一个圩子,最东边尖尖的向东伸出的地方,年之前一直是打靶场。三女国英放学到田里玩,在从夏家圩子乘船回家时,被误伤致死。四女国华。早年由于家庭败落,自出求学,解放初由高邮公安学校毕业,分配在扬州市公安局工作。丈夫顾崇礼,如皋市芦港区人,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区、县、省公安工作。六女国经。年毕业于南京医士学校,丈夫陈骝同班同学,建湖人。八女国伟。青年时从南京插队到连云港市新浦农场,后与高中同学一起插场的印尼华侨郑天生结为夫妻。年去香港定居。年3月0日,大垛老字号“三新泰”南北杂货店老板陈廉静字鉴清的结发妻子夏恒杏(年生)90寿诞,在江都市大达娱乐城的大厅里举行“五世同堂”的寿庆。来自香港、南京、扬州、大丰、兴化的子孙和亲友们齐来祝寿。夏恒杏是一个传统而典型的贤妻良母,几十年颠沛流离,身体还那么好。这与她多年行善积德有缘。解放前家中开百货杂货店,家境较好,陈廉静夏恒杏夫妇二人,心地善良。有些人把无力抚养的婴儿弃在陈家门口。多年来曾先后养过40多个弃婴,每个弃婴在家调养好,给做一套衣服(冬天还做棉衣),扯2.5尺青布作尿布,花个铜角子(即两吊零40个),请专人送到兴化县城育婴堂。有一个送小孩的家境很穷,陈廉静还帮他砌了两间草房。后来弃婴多了,就干脆在大门口放个铺着棉絮的小窝桶以免婴儿受冻。夏恒杏对亲属中两个贫困守单之人亦作“扶节”,甚至让她们住在家中。也常将儿子从南京买回来的好药急济一些病人,一方群众皆知她的宽厚仁慈,赞佩她的菩萨心肠。她早年思想开放,在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坚持让女儿们个个读书上学,她亦是女儿们“人、手、口、足”的启蒙老师。抗战胜利后,由于不明共产*的*策,轻信一些图谋不轨的人造谣生事。加之当家境遭到一些小人的咋骗,甚至明偷暗夺,家庭日渐解体。夏恒杏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她辗转在几个女儿家照顾孙子料理家务。几十年来,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却毫无怨言,平时勤俭节约,即使以后生活好转,也舍不得浪费分文。“三新泰”的“三”有理解为:“三新泰”老板陈廉静系明季苏迁大丰西团陈氏东海公系,第十四裔孙。幼居西团,早年跟嗣父第十三裔孙长久到大垛镇从商,开设南北杂货店,主营土纸。长久排行老三。三生有幸,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出自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示例贱妾蒲柳之姿,幸蒙太太见爱,今日登宝地,真是三生有幸。◎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新”,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指用斧子砍伐木材,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取木也”,是“薪”的本字,由此引申出初始的、新的事物、没有用过的、与“旧”相反的等含义。西团陈氏后代所开设的商号都带有“新”字。“泰”是商号的常用字,在大垛的商界中有近0家的商号用到“泰”字。汉字“泰”的含义:、平安,安定:泰适(幽闲安适)。泰安。泰然处之。2、佳,美好:泰运。否(pi)极泰来。3、极:泰西(旧指欧洲)。4、骄纵,傲慢:泰侈(骄纵奢侈)。骄泰。5、通:天地交泰。这里可理解为“好运泰来”之意。“三新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大垛最大的商号,发展到如此规模确实不是容易的事,占了大垛的一角。它同样经过了从巅峰到倒闭的过程,这种厄运的原因有内部的外部的。据沙文荣回忆,年春日伪*把千佛庵的两进庙房和“三新泰”、刘舜寿、袁炳南等人家的瓦房,强行拆到河北砌土围子(现大垛米厂身底)。据王德胜回忆,年底有人告诉“三新泰”老板,新四*要进行分田地分房屋,陈廉静知道后说“他要就给他们”。于是举家带上细软和资金先躲到大丰小海北镇,以后上江南无锡了。据邱桂芝回忆,年正月日伪*把为新四*送情报的他抓去,进行拷打,要他说出送情报的事,怀疑在刘玉阶家做师傅的沈福祥(汪伪时期东八乡办事处主任,暗中与新四*有来往)。沈福祥手铐脚镣,见到同关在炮台里的邱脸色铁青,邱告诉沈昨天自己说的话,沈听了之后,脸色立即好转,知道邱没有出卖他。邱说要是我说出来,两人都的死。原来是日伪行动队队长李文斌的目的是想敲沈福祥的竹杠。最后因没有证据,只得把关了35天的邱桂芝放了回去。日伪行动队队长李文斌时常到“三新泰”去玩,李文斌他好吃好玩的开支都从那里获取。陈廉静在那战乱年代,也不好得罪这些流氓恶霸,听之任之,时间一久,就把他作为保护伞、座上宾。李文斌在“三新泰”耀武扬威,在“三新泰”做工的人称他为“师傅”,他手沾杀害地下*新四*游击队和抗日群众的的血,新四*游击队要除掉他。年兴化光复之后他潜逃了,在“端鸡窝”的行动中,在芦州的一条船上发现了他,就前去抓捕。他跳河逃走,前去抓捕的新四*就朝水中打枪,结果李文斌被乱枪打中,河水中血水泛上来。由于李文斌在大垛一带作恶多端,民愤极大,有些事受局限影响,外界说法不一,所以“三新泰”受到牵连,房产地产分给了当地贫苦农民,部分财物被充作*费。也有人趁火打劫。老早“三新泰”的门面在路东朝西,一字排4大间门市店堂。即后来刘祝华的位置,路西张建、钱世泰的老房子是做竹厂,卖篙子、竹子、叉子,做仓库,在大垛东头见到拖篙子的就是从“三新泰”刚买的。“三新泰”房屋在抗战时期有部分房子上的砖头木料,被抗日*民拆到大尖子的东头打坝头通邰家圩,抗战时期的交通坝,在大尖子东头现邵永福家门口,通对过邰家圩子的从六7队打谷场。笔者老家就坐在“三新泰”的前面(王宏林说,西边是钱国安家,东边接着是“三木匠”家,作者曾祖父刘道成),我大约在年看到原址西南的房屋跟脚和一片荒芜的景象。合作化时由崇禄大队砌了做仓库,用原来的旧小砖砌跟脚,用土墼砌墙,木头梁、毛头桁条、驾竹做橼子,用网泊塘河泥盖麦稭草。南边的门朝北,北边的门朝南,西北角一间由老保管员胡鸿寅居住。南边从东边开始为、2、3、4生产队的仓库,北边从西边开始为5、6、7、8生产队的仓库。中间天井,出东出西都有大门。崇禄村原村部在现小学幼儿园前面的,即吴森保的槽坊处,年此处房屋被大队拆到河东砌仓库和村部,后又卖给了信用社。“三新泰”的房产。原崇禄大队仓库西巷,北接大会堂门口大垛小学巷子,南接中市街东首,再向南奔轮船码头。在路西有原张建、钱世泰东西计6间平房。东边,到现在的迎春巷北面号谢保根家(原朱春盛家,朱茂凤父亲),迎春巷南面到6号陈文林、陈文明家(其父陈栋臣,同是从大丰西团来的,从小在“三新泰”学徒站店)。迎春巷以前只是“三新泰”的东边大门和西边大门,现在成为通行的小巷,迎春巷南面原冯仁和家4间平房(本人原老家东边,现在为刘巧中)。迎春巷北面号谢保根家的西面原来有张祖良(张汉)家3间瓦屋和丁纯友3间瓦屋;与号谢保根家对门迎春巷南面2号张学余(原为“三新泰”的盐库)家3间瓦屋的西面,原来有姚武奇、刘祝华各有瓦屋3间。合计3间房产。现王宏林居住的地方对门是“三新泰”的水笼间,用于放消防用的水笼。现谢保根的商住房向西,现文化路大垛中心幼儿园的对面东南处。年大垛镇集镇改造时,从六村八组的民工在文化路挖走原“三新泰”旧址上房基多余的积土时,多次挖到硬块,以为是“三新泰”埋的洋钱坛子,挖出一看原来是“三新泰”砌房子的石头界桩,被民工倾倒到现文化路转盘处的河里。据张怀成说,年从六村原大队部及仓库,给4户居民砌房子,他参加清理地坪跟脚时,挖到一大段皮线,是原“三新泰”房子避雷针的地脚线。“三新泰”的田产:沿大垛镇的解放路向东是河东“大尖子”,北边从崇禄路向东,因为这个圩子东头是一个尖尖的形状,所以就叫“大尖子”。解放路拐弯向南处是“木匠垛子”,再向东过闸口就是“邰家圩子”,“邰家圩子”东头有高速公路通过,有移址新建的大垛最大的庙宇——千佛古寺。“邰家圩子”一直抵到双石村,双石村称“庄前圩子”。“邰家圩子”上的一大半是“三新泰”的田产,约多亩。在“千佛古寺”的西侧,原来有亩的沤田,由张国祥租种,张国祥在田头有舍子,他生有炳贤、有贤二子,均在那里种田,河滨有坟地。朱春米也租种“三新泰”田。佃户从东边码头往“三新泰”家送粮,直接扛着笆斗往仓库门口有闸板的屋里倒,他家不在仓库里用折子囤粮。这种仓储形式叫“廒”,亦作“仓厫”,储藏粮食的处所。在仓库的底层用大糠铺底,上面放草袋,在门口用闸板,在底层的闸板上留有闸口,卸粮食时提起闸口上的闸板,粮食就会流出来。送粮食时,肩抗笆斗望“廒”里倒,门口堆多了,就派人进去用板掀往里边角落拺。粮食进仓多了,门外就用步步高,送粮人踏上一步一步踏上去往“廒”里倒。据王宏林说,从六村夏家圩子,即现在大垛中心校北边,是“三新泰”的田产。据张怀成记忆,“三新泰”的长工朱春米说有6部车来风水,管理栽插的水稻用水。一部风车能管00多亩水稻的水,一部洋车能管三四十亩田水稻的水,扣除叙述人在“忆苦思甜”当中的虚头,也应在亩左右的田产。水乡的风车主要部件有:直川、弯川、大网、小网、箍头、撑心、板挂、羊角子等。感谢陈骝、国经夫妇在家谱上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参考了陈氏家谱。请提出宝贵意见,进行补充修改。欢迎大家留言和建议,
相互交流,共叙乡情。
在这个“互联网+”的新时代里
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觉得不错,请点赞↓↓↓
万众一心严密防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