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城市地理黄河之上见兰州
TUhjnbcbe - 2021/6/28 19:27:00

友情提示:本文约字,阅读耗时约11分钟

TheYellowRiverImages

*河之上见兰州

inLanzhou

//

文+Zoe

图+芦懿晓欢林子涵陈荣MarianneAdam

偌大中国,唯独兰州,是*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河是这座城市最显著的景观标志,世代人民依*河而生,地域文化沿*河而起。在*河水的哺育下,扎根西北高原粗线条的兰州竟出落得秀外慧中,令人心生感叹:*河母亲偏爱兰州。

*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说法从小扎根在我们心里,以至人们天然地对*河边上的城市有着莫大的向往之情。

滔滔*河水行至兰州所在的河谷盆地,以豪迈之势自西向东贯穿兰州城,形成了“两山夹一河”的城市景观。不得不说,兰州是幸运的。母亲河用她的柔情哺育了炎*子孙,给古兰州带来悠远的农耕文化和古渡文化,千百年间滋润着这一方水土。如今,与*河有关的景观和文化在兰州落地开花,越发繁荣。

*河意象

“一条大河远方来,流过高原下渤海,若问这是哪条河,看看*土就明白”。兰州的歌谣里总能见着*河。*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公里,流域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公里,在万年的旷古岁月中,串联起绵延的时间,也串联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河流经九省,和银川、呼和浩特、郑州等省会城市擦肩而过,却唯独穿兰州城而过,说明这座城同时拥有历史的机遇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兰州地处我国*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过渡地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若是从卫星地图上看,可直观看到兰州如同一条狭长的丝带,四周均被重叠的高山大岭包围,*河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下东奔西进,蜿蜒流淌,大片河谷和*土梁峁皆由*河冲击而成,并与*土山地、梁状丘陵共同组成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虽写的是边塞风光,但也把兰州雄浑苍茫、山水环抱的特点形容出来了。

从古至今,兰州人民的生息繁衍与*河息息相关。考古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兰州市区段河滨高平地带已有先民生活。秦代蒙恬在今兰州城关区东岗镇设榆中县,西汉李息在今西固区*河以南一带筑金城。秦、汉两座城池分别立于东西两端,锁定了今兰州市区的范围,也锁定了今连绵40多公里的*河风情线。东起城关雁滩,西至西固以西,全长百余里的南北滨河路,即为“兰州外滩”——*河风情线。这也是兰州独有的城市风情线,景点星罗棋布分布在*河两岸,风光为托,依山就势。

“为*河立传,为*土地传神”,*河风情线将*河文明浓缩成一件件雕塑置于两岸,《*河母亲》是当中最著名的一尊。花岗岩制成的雕塑,赋予*河以母亲的形象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男婴,象征着母亲河爱护着中华子民。走近观赏,《*河母亲》整体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由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完成。

中山桥、水车博览园、白塔寺、*河索道等都是*河风情线上不可错过的景点——在中山桥体验兰州市民的茶余饭后,乘索道越过奔腾*河,登白塔山俯瞰巍峨金城,以不同的角度看*河、看兰州。

水车林立,乘筏通行

凡有江河流经之处,大都有文明在此孕育。*河奔腾不息,给兰州先民提供了最重要的灌溉条件。

明代以前,流经兰州的五泉山蒙泉、惠泉及红泥沟泉水,虽满足了人们的生活用水需要,但适合灌溉的水源始终很少。明嘉靖五年(公元年),兰州段家滩人段续宦游南方数省,偶然看到湖广地区用以灌溉的木质筒车,灵光乍现:为何不把这项技术移植到*河沿线地带,以利灌溉呢?段续立马派人将南方地区的木质筒车绘成图样,带回兰州进行仿造。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年),兰州水车的研制取得成功,最早架设在今广武门外的*河北岸。丰水期利用自然水流,枯水期则以围堰分流聚水,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水斗便舀满河水,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水就这样源源不断流入菜畦果园。因外形奇特,兰州水车又被称为“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

水车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结束。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地。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水车成为了*河沿岸主要的提灌工具,为劳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推动了各项生产活动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到年,兰州城内依然是水车林立,大小共计轮水车点缀在*河沿岸,蔚为壮观。至鼎盛时期,兰州水车所覆盖的提灌面积达10万亩,水车量比“水车之城”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数量的八倍还多,成了名副其实的“水车之都”。

改革开放后,因电力灌溉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水车的使用率逐年下降。但水车作为兰州*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是*河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年,兰州市旅游局设计仿建了水车园,成为*河风情线上最具地方特色的景点之一。水车园内的水车,聘请了特级木工高启荣制作,最大的轮辐直径达16.5米,再现了古代的大型水利机械面貌。如今,行走在水车园内,欣赏一个个水车、围堰和一座座水磨坊,慨叹先民智慧的同时,也对*河沿岸人们曾经的生活方式产生具象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水车园内除了水车,还展示了一种*河边上原始的水运工具——羊皮筏子。羊皮筏子是先民借助河水运力渡河的水上工具,用羊皮或牛皮轧制,缝革为囊,虽满足了人们的生活用水需要,但适合灌溉的水源始终很少。明嘉靖五年(公元年),兰州段家滩人段续宦游南方数省,偶然看到湖广地区用以灌溉的木质筒车,灵光乍现:为何不把这项技术移植到*河沿线地带,以利灌溉呢?段续立马派人将南方地区的木质筒车绘成图样,带回兰州进行仿造。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年),兰州水车充入空气,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因羊皮筏子常常需要人用嘴吹气,故当地人见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时,就以“吹牛皮过*河”来讥讽,俗语“吹牛皮”即来源于此。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诗中描绘的乘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今已不现,但*河上依旧漂着羊皮筏子。只不过,划筏人变成了游客,乘羊皮筏子亦变成了休闲乐事。

从“冰桥”到“天下*河第一桥”

水车利用奔涌的*河水进行灌溉,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兰州两岸的农耕问题。但*河水势凶猛,它既穿城而过,势必也当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南北两岸分隔开来。若遇到汛期,人们无法渡河,出行困难,民间便有了“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门关”的说法。

“朔风凛冽当空号,两山黯淡寒云高。大地阴森气闭塞,银潢胶结停波涛。”兰州建桥过河的历史,还要从诗中形容的冰桥说起。冰桥,顾名思义,指由冰凝成的天然桥梁。冬月极寒时期,*河封冻,人车可行至冰桥渡河。

*河上游的支流洮河,多峡谷瀑布,每逢十二月中下旬,西伯利亚寒流来袭,河水夹带着冰珠飞泻而下,从刘家峡附近跌入*河。气温连日走低,*河边结起密集的冰柱,冰柱又连缀成冰凌,冰凌不断聚集,最后以大小不一的冰块形态结为一体。当河床被冰块充塞时,沿岸居住的农民便会探出头来,去试探冰层厚度。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为防止误踩冰层薄弱处掉进河中,他们必须腰系粗绳,手执竹竿,一点点地踏勘,直到找出一条安全连通两岸的路线。“冬冰既坚,状如积雪”的冰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图的刘家峡大桥,是西北地区最长、跨度最大的悬索桥,独特的地形条件,更赋其气吞山河之势,横跨波涛*河。

但冰桥毕竟为季节性产物,春来气温回升,冰桥也随之消融。所以除了寒冬以外的时间,奔腾的*河仍是阻隔南北岸往来的屏障。

兰州人因此又发明了浮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这是一种以舟为梁的浮桥。*河上的浮桥,历史久远且数量众多,但多用于*事目的,主要给予行*和给饷的便利,无用后便拆除,同样不够长久。直到明朝,卫国公在兰州今十里店一带的*河上建造了一座浮桥,这座浮桥最终被保留下来,取名“镇远浮桥”。据文献记载,建桥之时声势浩大:河冰消融的时候搭桥,百人引巨绳系舟从上游缓缓放下,四五个盛满石子的筐作锚,漂移到指定位置时,眼疾手快地把筐抛入河中。舟稳定后,再用麻绳和绳缆交结,如此串联成桥。如明初马文升所言:“陕西之路可通甘、凉者,惟兰州浮桥一道,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可见长久而稳定的桥,不仅可以改善交通,也对巩固边防有巨大作用。不过,浮桥之脆弱也是显而易见的。木质桥梁难以抵挡汛期洪峰,*河暴涨会冲断浮桥,冲走桥船;且浮桥春建冬拆,实在花费巨大,劳民伤财。

因此,如何在*河上架设一座永久性桥梁,一直是兰州的一个难题。到了清朝,地方官更是极尽筹谋,迫切寻找解决办法。年,德国泰来洋行的商人喀佑斯游历甘肃,恰逢甘肃洋务局大兴新*之际。兰州彭英甲借此机会与喀佑斯接洽,商谈修建*河铁桥的事宜。中外双方达成一致,从德国引进技术与设备,兰州*河铁桥的建设终于开始了。

年,*河铁桥正式动工。*河岸边第一次矗立起了锅炉房等庞然大物,而明代保存下来的镇远浮桥也为工程运料和施工提供了巨大便利。铁桥施工进入尾声时,两座牌厦分置南北桥头,由前陕甘总督升允撰文记述铁桥修建始末,并将铁桥命名为“第一桥”。年8月19日,兰州*河“第一桥”竣工通行。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第一桥”改名为“中山桥”,沿用至今。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解放*以夺得中山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可见此桥之于兰州,实在意义非凡。如今,中山桥几经修缮,仍矗立于*河之上。于年起,中山桥上已禁止机动车通行,但结束了近百年通车历史的中山桥,因特殊的历史建造背景,与代表着洋务运动时期的建筑风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中山桥虽已不通车,但仍是市民散步、赏河景的最佳去处。桥身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尤具辨识度。

跨越*河、连通南北,中山桥不仅是*河上游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而且作为兰州近百年的历史记忆载体,其文化与社会意义早已远远超过曾经的交通意义,是当之无愧的“天下*河第一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市地理黄河之上见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