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可以否极泰来吗?这是我们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家创业逾20年的零售企业在近年遭遇了一系列“风波”:债券偿付,业务扩张以及最近的获国资入股等。每一个都引起了舆论强烈反应,其中不乏“苏宁老矣”的悲观看法,看衰声音有愈演愈烈之势。
看高者则认为:站在国资保值角度,苏宁仍然是有着较为明确的投资价值,当新入资金根本解决前期风险之后,苏宁便否极泰来,迎来转折点。
这是一家优缺点都极为突出的企业,我们观察苏宁这20年,发现其既有尊重市场,乘国家经济和内需增长之东风成长的市场精神,但也发现在近年内确实也遭遇了一些困难,诸如业务线过长等等,如今国资进场帮助苏宁排雷,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看待苏宁的现在,过去和将来呢?
年伊始,苏宁不断强调要“回归零售主业”:只有把零售这一核心做好了,其他业务的发展才有意义。本文我们也以零售为契机,对回归零售的苏宁进行重新评估。
受疫情影响年的零售行业颇不平静,一方面受外部环境冲击,用户以提高储蓄率应对不可测风险,惜购现象极为明显,储蓄率上升;另一方面,受需求端不振影响,制造业也纷纷减产,去库存以降低损失。
零售业供需两端都出现了极为低迷的现象,这是此前极少遇到的。
年的零售业会怎么走,或者说,零售业会在年迎来转机吗?这不仅关乎苏宁,亦决定着整个零售业的景气值。
我们用非食品CPI表示用户端的需求,用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来感知制造类企业的景气程度,整理年1月以来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见下图
年虽然国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策,但通缩压力仍然如幽灵一般在零售业中飘荡,非食品CPI萎靡不振,百姓惜购应对危机,需求端严重不足,PPI连续12个月同比负增长,更说明制造业的营收之难,作为中间地带的零售业,在过去12个月也遭遇了一系列风险:总需求受限,零售总额增长缓慢。
但在年1月,我们看到PPI同比增长在低迷12个月后首次回正,考虑到工业制品从出厂至消费者手中,大致需要2-3个月时间,疫苗接种加速进行,经济活力快速恢复,老百姓恐慌情绪一扫而光,非食品CPI此后也有望迎来正增长。
届时,零售业将随之重新迎来新生:制造业或者品牌商需要零售渠道重新争夺已恢复购买力的消费者,行业将一扫昔日阴霾。
如果是年的零售业是以去库存,保现金流为主基调,那么年零售的关键词则是“重回进攻姿态”,内需将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这是我们判断苏宁接下来表现的前提,年开始苏宁进行了品类的扩张(收购家乐福,万达百货,由家电向日百类产品大步迈进),以及线上化和平台化的改造,但旋即遭遇了年的行业不景气,拖累了企业改革的持续进行,这是年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于是,就有了开篇所言的种种争议。
那么,年国资注入,苏宁重回零售主航道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为评判苏宁的成长韧性,我们整理苏宁近几个季度的零售规模,与全国社消增长进行对比,见下图
年虽然全国社消遭遇上行压力,但同期苏宁零售总额仍然处于正增长,且对大盘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优势,原因有许多:诸如业务扩张带入了新增业务,线下零售渠道不断扩张,尤其是线下和线下的开放平台,年开放平台商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44.42%,极大对冲了风险。
但与此同时,苏宁在零售业品类的扩充也带来了一些讨论:这究竟是以提高盈利性为目的,抑或是暂时仍然是以亏损带动增长呢?
这关乎苏宁如今的改革路线是否正确的问题,于是,我们可以从毛利率和扣非盈利情况进行判断,来判断改革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改善情况。
如果将年视为后苏宁之始,在当期,扣非亏损大幅缩减,毛利率也在稳定改善区间:当企业进行品类扩张之时,并未冲击盈利状况,且此前大家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