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回顾——约翰·罗一手创造出的密西西比泡沫。这是怎么回事呢英格兰银行从创立到成为央行,不知经历了多少场龙争虎斗,可谓命运多舛。反观法国,有了约翰·罗作为掌门人,法兰西银行根本没有遇到任何强劲的敌手。与南海泡沫不同,密西西比泡沫是约翰·罗的个人杰作,他以一己之力把法国乃至欧洲搅了个天翻地覆。约翰·罗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法国摄*王奥尔良公爵。
摄*王虽然来赢钱,但最缺的也是钱,按照《论货币和贸易》的观点,约翰·罗最擅长的就是给王室带来充足的现金流。于是,约翰·罗立刻成了摄*王的座上宾,从苏格兰隐士一跃成为法国*坛红极一时的新星。年,法国摄*王奥尔良公爵启用友约翰·罗,将其任命为财*大臣。随后,年,法国*府特许约翰·罗在巴黎成立通用银行,这也是一家股份制银行,具有王室授予的特许货币发行权,所发行的银行券可以兑换硬币,可以用来缴纳赋税。
与英格兰银行类似,通用银行也为取得特许权付出了代价,约翰·罗同意每年向法国王室支付万里弗尔。客观地说,最初几年,通用银行经营状况良好,成立之初以1∶1.2的比例兑换国债,支持工商业发展,缓解王室财*困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税收环境。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约翰·罗就不是约翰·罗了,以他轻佻躁动的性格,他不可能就此止步。行文至此,我似乎看到一场悲剧正在上演……年,约翰·罗雄心勃勃地向法国王室提出“密西西比计划”,要求开发密西西比(现在是美国西部的一个州)。据说,那是一片遍地*金的土地,用小刀和镜子就能从原住民手里换来*金和宝石——这将是怎样的传奇!
当年8月,密西西比公司成立,并获得密西西比河流域法国贸易特许权、加拿大皮货贸易垄断权,公司每股售价里弗尔。年12月,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约翰·罗担任行长。年,约翰·罗买下了法国皇家造币厂,皇家银行纸币成为法国法定货币。同年,密西西比公司和法属东印度公司合并为法属印度公司,垄断了法国所有的欧洲以外的海外贸易。
大干一场的所有条件都齐了,一场危机即将在法国上演!按照约翰·罗的理论,最好的银行储备是土地,与贵金属相比,土地供应量要大得多。但是,在某个固定的时点,国内土地供应(或者说约翰·罗控制的土地面积)又极为有限,不足以作为货币发行储备,必须另找其他途径。发行货币必须有足够的储备,即使没有储备,也可以臆造一个,比如股票。传闻他的肖像被这样注释:他以借据作为计量*金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借据”并不准确,约翰·罗发行货币的储备是法属印度公司股票,是一种股权。
法属印度公司发行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里弗尔,仍旧可以用国债购买。很快印度公司被赋予税收代理权、铸币权等新的特许权,可以这样说,法属印度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法国财*部和央行的权力。提醒一下,此时的约翰·罗的法属印度公司并不完全是骗子,股票的背后绝对是国家信誉!如果美国把财*部、美联储上市,市场焉能不为之疯狂?
自此,法属印度公司股票一票难求,拿到了法属印度公司股票就等于拿到了真金白银。各种消息不胫而走,有人说,约翰·罗家附近的一个鞋匠每天为前来购买股票的人提供纸笔,每天能赚里弗尔;有人说,一个驼子把后背出租给投机者当书桌,也收益不菲;甚至有人说,摄*王找不到人陪伴自己的公主,因为贵妇人都跑到约翰·罗家去买股票了。实际情况是,法属印度公司开盘价格从不足里弗尔一路飙升到超过2万里弗尔——这是怎样一种令人疯狂的收益!%的利润就面临上绞刑架的危险了,成千上万倍的利润,绞刑架能拦住蜂拥而至的人们吗?
玄幻的泡沫中,如果你告诉人们真相,非但没有人会相信,人们还会把你当作疯子。泡沫虽玄幻,却能拿到真实的收益,如此这般,世界岂能不疯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法属印度公司股票不断升值,这给了约翰·罗充分的资金来源和信心。在约翰·罗的主导下,法属印度公司在年9月—12月增发30万股,每股面值0里弗尔,资金用途是偿还国债。为了配合法属印度公司发行新股,皇家银行发行15亿里弗尔纸币。鉴于法属印度公司在密西西比购买了很多土地,那里有丰富的金矿资源,在获得募股资金后,法属印度公司的收益将成倍上升。
以上内容,除了货币印刷数量和股票发行数量是真实的,盈利前景纯属虚构。从金融市场诞生起,就总有人把它当作一个靠概念吃饭的地方。这没什么可怕的,唯有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想象力,或7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人类的贪婪,或者把梦想变为现实。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中展现的便是贪婪、没有梦想,年下半年,整个市场陷入了疯狂,上涨不以交易日计算,而是以小时甚至分钟来计算。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即使人们对所谓密西西比*金充满了信心,股价也不可能无限上涨,所有泡沫都有破灭的那一天。
泡沫被打破往往源自一个毫不起眼的事件,这样的偶然事件早晚都会出现。年1月,法国*坛红人孔代亲王希望以低价买入一法属印度公司股票,同时希望介入印度公司经营。说白了,亲王阁下想空手套白狼,白白取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约翰·罗还是有点儿追求的,这一无理要求当然被拒绝。匹夫买不到股票,只能以头抢地尔,亲王之怒还是有一定威力的。为了让约翰·罗难堪,孔代亲王弄来三车(四轮马车)纸币,要求约翰·罗兑付*金。
几车银行券对皇家银行来说不算什么,就算再多一些也一定能兑付,仅仅一个孤立事件远远不能冲垮皇家银行和法属印度公司。但是,这件事以最刺目的方式提醒世人:纸币和股票毕竟不是金银,真这么值钱?精明的先知先觉者开始兑换*金,并逐步将之转移为窖藏。随之,一些“谣言”(似乎不是谣言)开始流传:密西西比流域并没有发现金矿,约翰·罗所说的*金神话不过是一些骗人的故事。
风起于青之末,仅一个月之内,法属印度公司的股价就从2万里弗尔跌到了1万里弗尔,而且是在约翰·罗开始回购股票的情况下才稳住的。
处置危机的关键在于稳定市场信心,信心可鼓不可泄,真谛或许并不在于告诉公众多少信息,而在于让公众相信什么!后面我们会陆续看到,为了稳定市场,美联储这些权威机构不惜以春秋笔法发布信息,所8言信息模棱两可,它们到底在说什么只能靠猜。跟南海泡沫一样,密西西比危机最初同样没有传说中那么惨烈,不恰当的处置方式扩大了损失。年5月,法国国务会议估算全法流通的纸币为26亿里弗尔,皇家银行只有一半的储备。很多人把这个数据作为皇家银行应该破产的根据,我却要说,一半储备已经非常高了!
如果以巴塞尔委员会的标准计算,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皇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是50%,比《巴塞尔协议》规定高5倍多,肯定能够保证兑付。法国王室以及约翰·罗的应对措施却与危机救亡常识相反——堵而非疏:彻底禁绝金银流通,只有纸币才是法定货币;任何拥有超过里弗尔的金银的人,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谁传播法属印度公司的“谣言”,谁就要被抓起来送到新奥尔良……更离谱的是,法国国务会议出台了一个非常荒谬的法令:将纸币贬值一半。
现在看来,法国国务会议的意思是,既然皇家银行*金储备能够足额兑付一半银行券,纸币只要贬值一半就可以应付所有问题。大错特错,一旦公众察觉皇家银行心虚,皇家银行便会无限释放风险,从此再无任何缓冲余地。这个离谱的法令直接导致了法属印度公司股价的崩盘,7天后,法国王室不得不宣布法令作废,此时,法属印度公司股票已经掉到了里弗尔以下。与南海泡沫一样,密西西比泡沫的结果并不是灾难性的,直到年9月,也不过跌回年5月的水平,约翰·罗设计的这个融资体系还是有可能支撑下去的。
然而,王室背叛了这位经济学先贤,法国王室在走出一步臭棋之后又走了一步臭棋,免去了约翰·罗的财*大臣职务,将之一脚踢出内阁;年10月,摄*王又宣布废止纸币流通,剥夺了法属印度公司一切特许权。9这场错误的根本,还是约翰·罗背叛了自己的金融准则——如果一个银行家没有必要的基金支持自己发行的纸币,他就只有死路一条。可以这样猜测,约翰·罗的想法是通过皇家银行发行纸币解决财*危机,再通过卖出法属印度公司股票回购货币,这样,流通的货币就不会增多,也就不会有通货膨胀。
这种操作当代也有,美联储及各国央行通过回购国债来收回流动性(反之同理),约翰·罗则通过回购股票来收回流动性。同样是回购,国债和股票两者差别大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国债具备国家信誉,收益率波动局限在小范围之内;任何一只股票的发行限额都远低于国债,波动空间反而远大于国债,一旦被理所应当地视为货币储备,悲剧就注定会发生。因为,这样的股票只有上涨一条途径,唯有上涨才能发行更多货币,最终只能成为泡沫。烜赫一时的法兰西皇家银行在一片喧嚣中关门大吉,法国失去了第一代金融体系,走向日不落帝国的大门也被永远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