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国人民 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为响应上级号召,牡丹晚报组织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健在的 老兵,聆听了他们在光辉岁月里的感人事迹,一探老一辈*人的爱国情怀。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从菏泽市退役*人事务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健在的 老兵共计人。你我共处的和平年代背后,有着他们浴血奋战的不懈功绩,是他们的舍生忘死换来了祖国的强大,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1张辉:经历战争方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张辉今年86岁,居住在定陶区滨河街道办事处。
16岁时,初中毕业的她,就与同学一起参了*,成为原华北*区20兵团67*师的文化教员。
年8月,张辉跟随部队 奔赴朝鲜,出国作战。
往事历历在目,战友之情不可忘
10月22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跟随菏泽开发区退役*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赶到位于定陶区滨河街道办事处张辉的家中。
张辉今年86岁,精神抖擞,身体非常健康。
说起自己的经历,她笑了:“没什么好说的,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生活挺好,我很开心。”
张辉有四个儿子,目前跟着二儿子居住,平时喜欢看书、养花,家里的院子虽然小,但收拾得很干净。
提及往事,张辉说,她现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原来的老战友通电话。
“我们战友年龄相仿,16岁时相识,一起读过书、打过仗,关系很好,而且这样的关系最牢固。现在,我们虽然分隔在各个地方,也分开了好几十年,但只要联系上,情感依然不减当年。”张辉笑着说,前段时间,她跟一名在济南的战友联系过,得知彼此身体状况不错,其他几个战友身体也很好,感到很开心。
“我和战友们都很感恩现在的生活,感恩国家,经历过战争的人都知道当时的情况。说真的,我活着就已经万幸了,没想到现在能生活得这么好,感谢国家,感谢*。”张辉说。
在朝鲜战场,她干过很多种活
年,张辉刚初中毕业。与同学们一样,16岁的她怀有一腔热血,努力、上进,欲将知识转化为力量,为国家做贡献。
“我家是北京的。当时,新中国成立没多久,我所居住的地方每天都能听到广播宣传,说河北保定在征兵,征有文化的兵,在部队教战士们学文化。”张辉回忆道,她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立刻与同学分享,几个年轻人一拍即合,背起行囊到河北保定参*。最终,张辉顺利成为原华北*区20兵团67*师的文化教员。
年,张辉跟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当时我才17岁,年龄太小,被安排在后勤干活,而且干过很多种活。我当过‘收音员’,每天晚上听收音机了解国内动态,然后将听到的内容整理出来,让领导筛选后,再油印出一张简易的报纸,还为前线送过物资和炮弹,也搬运过伤员,照顾过伤员。”张辉回忆道。
现代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那时虽然年纪小,但有勇气,再苦再累,张辉从未说过,都是自己咬牙坚持着。
对于这场战争,张辉说她印象最深的一名战友,也是最让她感到震撼的。这名战友负了伤,被背下战场,躺在病床上,还高呼“冲啊!冲啊”,其实,这名战友受了重伤,但他的信念依然非常坚定,以为自己还在战场上。当天晚上,因伤势过重,他牺牲了。
“战争是残酷的,战士是伟大的,我感受到了战场的无情,也感受到了来自战友的温暖。自从踏上战场,我就没想过能活下来。后来,我问了战友们,他们的想法都与我一样。我们非常坚定,那就是保家卫国,没有退路!”张辉说,她参*后,参加过很多战斗,有些还是很著名的阻击战,但由于年龄大了,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的场景了,只知道能活下来已是万幸。那时因为战争的关系,生活条件很恶劣,大多数时候住在防空洞里,有时朝鲜老乡也会让战士们住在家里。
年7月27日,随着《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这场战争结束了,张辉和战友们回到了祖国。年,张辉转业,和战友们各奔东西。
对于现在的生活,张辉很知足,她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很幸福,要懂得珍惜,更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开发区退役*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逢年过节都想着我,给我送米、面、油,还给送慰问金,过一段时间就来看我,问我现在的生活缺啥吗,我很感动,咱国家没忘记我们……”张辉笑着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艳粉淑娅
2、张英福:什么都不如和平弥足珍贵
85岁的张英福早已退休,居家享受天伦之乐。
和平年代,他每每看到战争题材的电影或擦拭*功章时,内心深处仍不住回忆起自己参*时战争年代的情景,尤其是参加 的经历。他深深体会到:“经历过战争,才知道什么都不如和平珍贵,更何况咱们现在生活得这么幸福。”
18岁入伍,入朝路上第一次经历生死
年1月初,为响应国家号召,家居济南市原长清县双泉乡、刚年满18岁的张英福参*,怀着报效国家的理想和*人梦开启了27年的*旅生涯。
经过*审及体检,当年1月10日,张英福跟随大部队乘火车到黑龙江泰来县 新兵团。因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他被分配到原辽东省*区后勤部在海沅县设立的卫校学习。
“当时 前线还在打仗,前线医护人员非常紧缺,我们在卫校学习了三个月就毕业了,主要学习了伤口包扎、扎针、用药及伤员搬运等战地医护急救。”张英福回忆道,“我那时候啥也不懂,也不知道害怕,就一个想法:‘上前线救人’。”
带着“救人”的急迫心情,张英福被重新分配到 炮二十一师团,并于4月20日从安东市(现丹东市)乘汽车赶赴朝鲜团新西里所在地。正是在这次赶赴战场的道路上,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和战争的残酷。
“为躲避美*飞机轰炸,汽车一般都是晚上出发,那时候我体弱个头不高,上车时被挤到了最后一辆车的最末尾位置,汽车碾压过一个个白天刚被匆忙填平的炸弹坑,晃着晃着就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张英福回忆道,“也不知道行驶到什么地方,接连的爆炸声把我惊醒了。两轮轰炸后,我才反应过来,这时经验丰富的汽车司机已经把车开到安全区域。经过这次在死亡边缘徘徊,我意识到在战场上保持时刻清醒的重要性,心智也成长了不少。”
第二天到达团新西里所在地,张英福被分配到由一位老护士和老卫生员带导的医疗小队,赶赴前线。几个月的艰苦磨炼,众多亲密战友的死亡,他们离世时依依不舍的眼神,让那个曾经的“毛头小子”,蜕变成为一个意志坚定、心智成熟的战士。
最大心愿就是祈祷“和平”
因在战场上表现积极,年1月,张英福被时任该团团长的闻承寿提拔为警卫员,并于年被北京炮校顺利录取,毕业后分配至二十六*炮兵团出任排长。
两年过后,时值烟台组建工程团,要从二十六*抽调工程兵及*官,在多数人不愿离开原*籍的情况下,张英福响应号召主动报名申请,加入工程兵种的大营。
年,考虑到母亲独居济南、大儿子在东北、妻子及幼子在洛阳的情况,张英福申请了退伍转业,并积极响应地方号召,来到当时发展相对落后的菏泽,在菏泽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一直工作到退休。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祈祷‘和平’,永远远离战争。”张英福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孟欣
3、周凤麟:“我在朝鲜战场救死扶伤”
70年前,当朝鲜战场的烽烟燃起,来自菏泽的19岁女生周凤麟毅然报名参加 、保家卫国,医院救死扶伤。后来,她和在 期间相遇的战地记者陈锦清结婚。数十年后,老伴去世,周凤麟返回家乡菏泽。朝鲜战场上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已成为周凤麟难忘的青春记忆。
20岁少女参*入朝成为战地医护
年,19岁的周凤麟就读于冀鲁豫区第二师范学校(即菏泽师范专科学校),期待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可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
“战争爆发后,学校号召我们 、保家卫国,很多青年学生和工人都参*上了战场,我也报了名。”周凤麟回忆说,年冬天,她换上*装,成为一名战地医护。经过专业培训后,当年11月,她与同批战友随部队从安东(今丹东) ,赶赴朝鲜战场。
“我小时候见识过战争,知道战场是什么样,有心理准备。”周凤麟回忆说,到达 前线的32医院第一天,她就积极投身到重伤队的医护工作中。
面对敌*不分昼夜的频繁空袭,周凤麟与战友一起创造临时医疗环境,配制药品、救治伤员,并奉命转移医疗阵地。
“交通线被毁、药物短缺时,我就用树枝、木头搭个小棚子,顶上罩一块白布,创造一个没有灰尘的环境来配药。”周凤麟说,伤员太多时,白布扯成的绷带不够用,她就与战友们蹲在临时制成的水池边洗绷带。
为修防空洞冰天雪地上山砍树
有时防空洞被炸,夜里,周凤麟就与战友们裹着厚棉袄,挤在一起休息,清晨醒来,眉毛上都是冰碴儿。
据周凤麟回忆,为了尽快搭建防空洞,兵站的医护人员经常需要上山砍木头再拖回来。“深山雪厚,我们还穿着*大衣,每迈出去一步,腿都陷进雪窝里,得先把腿从雪窝里拔出来。”周凤麟说。
等砍倒一棵树,医护人员就把一条粗麻绳的两端分别绑在自己腰间和树上,人拉着树走过缓坡,再被树拉扯着急速滑下陡坡。
周凤麟回忆说:“有时被扯着来不及调整姿势,我就紧闭着眼、双手扯住绳子,头朝下、脚朝上地被大树扯着滑下山,滚下来后就像个雪人。”
躲避轰炸,紧急救援……医院的这种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年7月。
“停战后,我们在当地百姓家借住过两个月,我们为对方打扫卫生、挑水。之前,老百姓帮咱运送伤员,彼此都熟悉。”周凤麟回忆道,那段日子,战士们与当地百姓相处得很融洽,语言不通时,还会用肢体动作交流。
与战地记者结成人生伴侣
周凤麟说,她与丈夫陈锦清是在 时相遇的,相识却是在回国后。她说:“在朝鲜时,他来32医院采访,我去他所在的18兵站开会,见过几次。”
虽然陈锦清已去世,但在周凤麟和其子女的讲述中,其经历依然生动曲折。
陈锦清生于福建,19岁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因结识潜伏的中共地下*员而接受了进步思想,多次参与学生运动。年,陈锦清返回大陆,并参加了闽中游击队,还参加了解放厦门的漳厦战役。年11月,陈锦清奉命北上入朝参战,成为随*战地记者。
年3月,陈锦清在朝鲜的一个村庄采访,刚到村口,突然有几架敌机俯冲下来轰炸村庄,重建中的房屋再次被烧。听到朝鲜百姓的呼救声,陈锦清等人立刻冲进废墟救人。几个村民得救后,慌张地比划着说废墟里还有两个女童。陈锦清转身又冲进火场,一手抱一个,把两个女童从火海里救了出来。
同年10月,敌方利用空中优势,对 后方补给线进行封锁轰炸,陈锦清奉命乘坐运送弹药的车辆到前线采访。在通过封锁线的时候,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弹药车表面的伪装。陈锦清当机立断,迅速与战士们脱下外衣压在着火点表面灭火,避免了一场事故。后来, 总*治部给他记了二等功。
回国后,周凤麟和陈锦清结婚,长期生活在南方。陈锦清去世后,89岁的周凤麟毅然选择回到故乡菏泽。如今,当再次与人聊起 的记忆,她仿佛又变成了那个从菏泽意气风发奔赴远方战场时的少女。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云华
4、赵占荣:支援朝鲜战后重建的经历终生难忘
在牡丹区东城办事处东和社区金色家园小区,住着一位参加过 战后重建的老兵,他就是今年84岁的赵占荣。回国后,他又担任某部工兵团官兵,致力于国防工程基础建设。昨天,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赵占荣。他说:“我这一辈子,最自豪的就是参了*,是部队的培养让我无愧于心立于世。”
回忆自己参*的经历时,赵占荣眼神坚毅。“我是年3月入伍,新兵集训后又参加解放*某部教导训练,学习的是汽车驾驶,毕业后分配到解放*舟桥部队81团汽车团,那时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运输架桥的水舟。”
年初春,赵占荣所在部队根据上级命令,开赴朝鲜参加 战后重建工作。“我们部队过去的时候战事已经停歇,虽然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朝鲜战后的恢复,但日常的*事训练绝没有放松,时刻处于战备状态。”
说到朝鲜当地人对 的欢迎和支持,赵占荣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战斗部队每天都要出去巡逻和*事训练,有一次某排按照要求去往离营区较远的山区集训,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无法继续行*。当时,几位当地百姓找到部队,把战士们领到了自己家进行安置,甚至有一户百姓将自家放在屋内的大水缸砸了,给战士腾地方。”赵占荣说,“我们每次外出重建或训练,都会有当地百姓夹道欢迎,这份拥护让我们心里一直暖呼呼的。”
年,赵占荣奉命回国。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并被提为排长,后奉命调往原沈阳*区工建一二九团服役。年至年,先后任一二九团汽车连排长、副连长、连长职务。
年,赵占荣光荣退伍回到地方,被安排到菏泽市肉联厂,先后任副厂长和*委副书记,年退休。
赵占荣始终不忘部队对自己的培养:“我这一辈子,最自豪的就是参了*,是部队的培养让我无愧于心立于世,我希望我的后辈也能继承这一光荣传统,将中国*人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传承下去。”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孟欣
5、董凤魁:“我没想过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
“我年参*入伍,经过三个月训练,就 成为第一批入朝的中国人民 战士,参加 的战斗……”已经89岁高龄的董凤魁老人,回忆起 期间惊心动魄的经历,仍难抑激动之情。10月22日,在菏泽开发区退役*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带领下,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菏泽开发区岳程办事处冉贤集社区,采访了曾参加过 出国作战的董凤魁老人。
入伍三个月后成为 的一员
董凤魁回忆说,年,他19岁,应征入伍,成为华北独立十三团的一名步兵。训练了3个月后,他就被通知要跟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成为第一批入朝的中国人民 战士。
“雄赳赳,气昂昂, ……”当时没有船,战士们只能靠双脚徒步 。“为了保持平衡,不掉队,我们手牵着手,一步步往前走,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当时是春天,可天气就像咱这儿的冬天一样,连衣服都结冰了。就算这样,战士们也一直咬牙坚持,没有人放弃。部队历时六七个小时成功过江,在空地上搭上帐篷,才重新换上了干爽的衣服。”董凤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仍十分激动,就连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他说,这些画面历历在目,让人永生难忘。
董凤魁伤心地回忆说,过江途中,尽管战友们手牵着手,但也无法避免有战友失足倒下,然后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失踪。
年下半年,董凤魁所在的部队开始参加战斗。“战场上枪林弹雨,当时我什么都不考虑,也不觉得害怕,心中想着坚决保卫祖国、保卫家乡,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没有想过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董凤魁说。
一场战斗历时七天七夜
在 出国作战的那段时间里,董凤魁参加过大大小小多场战斗,每场战斗的残酷程度也多有不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事装备较差,最好的武器就是82炮、60炮、轻机枪,无法与美*的武器相比,更何况美*还有飞机助阵。”董凤魁激动地说,年4月至6月,他们经历一次异常激烈的战役,有一场战斗打了七天七夜,整个战场天昏地暗。“战士们的随身物品除了衣服和枪支弹药,只有一个水壶,还有一个装着干粮的布袋,食物和水有时三四天才能供给一次,大多时候战士们都是饿着肚子坚持战斗。”董凤魁说,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战友们信心满满,心中坚持保家卫国的信念。
“白天敌方的飞机在空中盘旋,不断寻找目标,因当时我*的武器装备相对较差,不能与敌人硬碰硬,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伤。”董凤魁回忆道,白天,战士们为了隐蔽不被发现,就伪装在战壕里,一动不动,待到夜间再发动战斗,只为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即使这样,仍有不少战友负伤、牺牲。
战场上,敌方发现我*的目标后会调动飞机增援,在空中不断地扔炸弹。“地面战斗你打我、我打你,只听见枪声不断,死伤并不惨重,敌方飞机的轰炸往往让我方损失惨重。”董凤魁说。“当时我们那个班一共12个人,在一场战斗中就牺牲了2人,还有3人负伤。”董凤魁说,尽管刀枪无眼,他在战场上却毫不恐惧,一心想着战争的胜利。幸运的是,他没有受过重伤。
董凤魁动情地回忆说,有一次他们背着武器装备和补给行*80公里,跑了一天一夜也不觉得累,脚上都磨出了泡也不觉得疼,至今他脚上还有当时行*留下的疤痕。
年7月,董凤魁跟随部队返回中国,被分到原来的公安*54团,年复员回乡。回乡后,他一直在村里任职,直到年才退休。
四世同堂,乐享幸福晚年生活
如今,89岁的董凤魁身体硬朗,眼不花耳不聋。“我每天早晨5点多就醒,晚上8点就睡觉了。”董凤魁说,他的生活作息很有规律。
“他喜欢骑自行车,早晨起床后就骑自行车溜一圈,最远能骑到菏泽正修建的飞机场呢!我们为了老人的安全,现在就不让他骑那么远了。”董凤魁的儿媳笑着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介绍。
目前董凤魁和老伴一起生活,整个院落让两位老人拾掇得井井有条,屋内更是整洁如新。“今天,我们也是第一次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当兵打仗的事情从没听他说过,有时我们也会问他,但他说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不提了。”董凤魁的老伴说。
“这是我当兵时拍的照片……这是退伍前和战友的合影。”董凤魁拿起以前的照片向记者展示,能看出他对这些物品视若珍宝,不仅擦拭得干干净净,而且保存得很好。“原来还有不少照片和奖章,但之前的老房子塌了,都被埋了,也找不到了。”董凤魁惋惜地说。
如今董凤魁家已经四世同堂,孙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而且已经有6个曾孙了。看着活泼可爱的曾孙,董凤魁很是满足。“现在的生活,在当时想都不敢想,上战场都没想着能活着回来,更想不到现在这样的幸福生活了。逢年过节,退役*人事务局的领导还到我家中慰问,送生活用品和慰问金,我很知足。”董凤魁笑着说,希望娃娃们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认真学习,成长为祖国的栋梁,让祖国变得更加昌盛。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艳粉淑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