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9日讯今年以来,市扶贫办以“乡村振兴在行动”为载体,深入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要求,采取保障输出、主体带动、公益拓岗等有效举措,立足稳就业、促返岗、保复工、强服务,建立“输出式”“内转式”“门口式”三种就业模式,全方位保障建档立卡人口就业增收,确保边缘人口不致贫。
强化“输出式”就业,服务帮扶把稳出行“方向盘”。针对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人员,我市由各级人社、扶贫部门多方联动、通力配合,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打通低收入群体外出就业渠道。
各县(市)区通过劳务对接、以工代训、互联网+培训、点对点护送等举措,为群众外出就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转移建档立卡劳动力5.73万人,其中省外1.52万人,省内县外0.59万人,县内3.62万人。
强化“内转式”就业,稳岗拓岗系好增收“安全带”。借产业发展之机,我市充分挖掘县域内龙头企业就业岗位潜力,激发主体带动,拓宽就业渠道。据统计,目前全市68家扶贫龙头企业和个扶贫车间共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人;增设公益岗位促就业,拓宽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渠道,当前各县(市)区共设置保洁员、护路员、安全员等公益性岗位2.79万个,其中安置建档立卡劳动力2.76万人,人均增收近元;创新补贴*策助就业,如泰来县制定了《关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激发县域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试行)》,推出入职、租房、购楼、培训、招工等五项补贴*策,进一步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吸引外地人前来创业,在进驻云服务小镇的13家企业中,已实现安置就业余人,人均月工资元。
强化“门口式”就业,产业融合夯实增收“快进键”。当前,我市正创新土地经营模式,鼓励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生产,通过统一“耕、种、管、收”节约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富余劳动力又可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实现再就业,最终实现合作社和农户双赢。如依安县推行建档立卡户土地全程托管模式,县级对参与托管的建档立卡户每亩土地补助元,每亩可增收-元,按人均耕地7.5亩计算,户均增收可达-元;在发展特色产业促就业增收中,各县(市)区依托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中草药、蔬菜、生猪、大鹅等用工量大的特色种养产业,为乡村振兴开辟致富路。如甘南县长山乡前程村甜玉米加工厂投产后,提供-个就业岗位,实现年人均纯收入2-3万元。此外,全市特色产业季节性用工预计可达到3万人次,人均年增收可达1万元;在大力发展合作社“产加销”经营模式上,大力发展集种植、收购、存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专业合作社,农户采取土地入股、出资入股、流转土地、务工就业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增加收入。如龙江县尹波蔬菜种植合作社在年带动户建档立卡户基础上,今年安置长期务工人员60余人,可间接带动余户开展蔬菜种植,使户均增收达到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