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用人须厚道,破解锂电负极双雄璞泰来与
TUhjnbcbe - 2023/7/30 20:47:00

日本率先将锂电池实现商业化,年以前日本负极企业曾占全球市场份额90%以上。我国锂电池发展至今,历经依赖进口、技术突破和高速发展等阶段,全球市占率迅速提升。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达69.81%。所以锂电池负极材料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产业之一,因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规模上,在国际中均处于顶尖水平。尤其可贵的是,这个领域我们从源头创新上逐步做起来的,真正做到了自主可控、技高一筹。

数据来源于凯金新能源招股说明书

在这个领域,最早介入进行产业化的是杉杉集团与鞍山热能研究院联合成立的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按说上海杉杉科技理应是这个领域的老大,但事情往往出人意料,上海杉杉科技先是被后来的贝特瑞反超,再又被成立更晚一点的江西紫宸超越,令投资者大跌眼镜,深感不惑。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的市场格局。

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有中间相碳微球、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硬碳、硅基等技术路线。年,上海杉杉科技开始“中间相碳微球技术”产业化,年,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的吨/年的“中间相碳微球”工业生产装置成功投入运行,打破了国内“中间相碳微球”材料依靠日本进口的局面,使产品价格从60万每吨马上降到了30万元每吨以下,迫使日本大阪煤气公司很快就败下阵来将产线关停,而上海杉杉科技当年即实现收入超过万元。

就在上海杉杉科技蒸蒸日上之际,杉杉掌舵人郑永刚开始了一系列操作。首先让杉杉股份(上市公司)于2年出资万元(原定为元)收购了杉杉集团持有的上海杉杉科技75%的股权,出资1万元收购了鞍山热能研究院持有的上海杉杉科技20%的股权。3年2月,又增资万元,将上海杉杉科技注册资本增至1.53亿元,其中杉杉股份(上市公司)占注册资本的98.04%,杉杉集团占注册资本的1.96%。至此,鞍山热能研究院及科研团队与上海杉杉科技没有任何股权关系。鞍山热能研究院以现金套现走人,至今杳无音讯,不知所终。科研团队中有部分人员还在上海杉杉科技中继续工作,其中就包括在“人造石墨”技术突破中发挥首要作用的冯苏宁。

其次,杉杉股份收购鞍山热能研究院股份的同时,斥资出资元,协同上海杉杉科技出资万元注册成立了上海杉杉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拟引进一批专业研究人才。但该研究院公司依然与鞍山热能研究院和科研团队没有任何股权关系。

从以上股权变动可以看到,杉杉掌舵人郑永刚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股、新设公司等一通折腾,将鞍山热能研究院及科研团队完全排斥在股权之外,怪异的是杉杉股份对于杉杉集团的收购价从股权原值万元提升之万,升值了38%。而对于鞍山热能研究院的收购价则是按原值1万元直接收购,没有半点升值。我们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鞍山研究院这么着急套现离场,是机制原因,还是另有隐情。我们相信杉杉掌舵人郑永刚当时成立上海杉杉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时,是想给科研团队安排一点股份,但最终未能实现,该研究院公司后来注销。一个科技驱动型公司,核心研发成员不设股权激励,是公司人才管理的重大缺陷,杉杉股份将为此付出重大代价。

当以平果手机为主的软包电池兴起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逐渐成为主流。5年,上海杉杉科技成功开发了“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新品:FSN-1系列(以来自鞍山热能研究院的冯苏宁的姓名简称命名),该产品一举奠定了杉杉在人造石墨负极领域的泰山北斗地位,并在之后十余年一直都是跟随者们模仿、抄袭的对象。从5年到年,杉杉是“人造石墨”龙头、贝特瑞(北交所上市公司)是“天然石墨龙”头的格局从未发生过改变。

年12月,璞泰来创始人邀请还在杉杉股份全资子公司——上海杉杉硕能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的冯苏宁及其团队,共同创业成立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制造。冯苏宁的加盟让璞泰来锂电负极业务如虎添翼,相继开发出8C、G1等一系列新产品,销售规模迅速扩大,于年在负极材料营收上实现了对杉杉股份的超越。如下图:

数据来源于璞泰与杉杉股份年度财务报告

是什么原因让冯苏宁这个重量极人物出走杉杉企业呢?璞泰来招股说明书显示,冯苏宁直接持有璞泰来3,,股,占总股本的0.83%,同时,通过管理层持股平台宁波汇通间接持有璞泰来权益2.6%,任江西紫宸总经理和璞泰来副总经理。其年薪收入在璞泰来位居第一,达余万元。见下图

数据来源于璞泰来招股说明书

冯苏宁系人工石墨负极材料行业专家,2年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联合颁发的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系中间相炭微球(CMS)专利的发明人之一,杉杉人造石墨系列产品专利的首席发明人。这样一个业界泰斗,扎根杉杉旗下公司勤勤恳恳13年之久,却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杉杉旗下任何公司均未予冯苏宁股份。试问杉杉传企业及其掌舵人郑永刚:冯苏宁你留不住,还想用什么样的人才。

杉杉股份曾经是锂电材料行业的翘楚,为我国锂电负极材料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杉杉企业掌舵人郑永刚率领杉杉集团从传统服装行业成功转型到新兴科技行业,是难得的企业领袖。但杉杉股份的企业文化还是没能跟上产业转型发展速度。在科技驱动型企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持续而高效的研发能力。保持研发人才,特别是核心研发人才不流失,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年,杉杉负极材料的出货量突破10万吨,两轮驱动战略渐渐明晰,公司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象。我想,只要杉杉股份补齐了人才激励的短板,相信能走得更高、发展得更好。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人须厚道,破解锂电负极双雄璞泰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