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泰来县治沙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丰宁满族自治县造林队员栽植樟子松苗河北日报通讯员刘环宇摄
沙区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沙区周边生物多样性逐步显现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高台县三北农田防护林网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东部,广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是我国林草植被最稀少、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产品最短缺的地区。广袤的“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却集中了全国83.7%的沙化土地、67%的水土流失区。年,作为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启动的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开始了一场计划长达73年的环境迎战。
如今,40多年过去,三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年的5.05%提高到13.57%。持续的生态建设在为中国北方筑起一座“绿色长城”的同时,也为调整当地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了积极贡献。
年全国两会隆重召开,黑龙江日报、河北日报、甘肃日报、青海日报等与三北工程密切相关省份的省级*报同仁一起,共话这项生态工程给我国北方各地带来的城乡巨变,共同呈现这项造福亿万人民、注定载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册的工程,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贡献和发展意义,共同畅谈各地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经验和成就。
甘肃
让绿色成为陇原大地的深厚底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春日的陇原大地,绿色从东至西渐次晕染着山峦沟壑,*土地上的人们又迎来一年好光景。
从高空俯瞰,一道“绿色城墙”东起陇东原上,西至河西走廊,守护着陇原大地。
这一抹绿色,正是世界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
40多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林草工作者扎根荒漠戈壁,用汗水浇灌绿色,将荒山变成青山,让*沙变成金沙,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需求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构筑西部绿色生态屏障,甘肃全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断提升。
“这些年,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生态工程,我省生态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洁、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全国*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对此深有感触。
甘肃境内从西到东分布有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以及玛曲高寒沙地,全省沙化土地面积较大。
“防沙治沙是甘肃生态建设的重点。”马全林介绍,如今甘肃已在河西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建成了长达公里、面积30.6万公顷的防风固沙林,逐步形成沙漠边缘防护林体系,对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保护河西走廊绿洲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型生态系统、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成群的岩羊、藏野驴在祁连山区域经常出没,特别是野骆驼、雪豹、大熊猫等旗舰种群有较大增长,充分反映了我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马全林说,“十三五”期间,甘肃省林地面积有较大增长,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超过10万公顷。作为全国惟一同时推进3个国家公园建设的省份,甘肃省自然保护地达到个,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3.4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更加重视科学绿化、精准治理。”马全林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这些年甘肃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甘肃在民勤、敦煌等地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实验基地和示范县。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建成了沙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中心等重点科研基地。
甘肃治沙科技工作者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防沙治沙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流沙控制技术、治理模式、机械化治沙等生物固沙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形成了许多行业标准和成功范例。
三北工程在改变大河大山地貌的同时,建设区内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也发生着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陇原儿女享受到了绿色带来的生态福利。
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纵深推进,甘肃已经建成以农田林网为主的百万亩农田防护林,创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走生态改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新农村。
广袤的陇原大地上,绿色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青海
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青海日报记者乔欣张晓英
“我来自青海省,我们在祖国的西北地区,和华北、东北等兄弟省份一起,承担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任。深知责任之重、任务之艰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夏吾卓玛接受采访时感慨道:“多年来,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抓得紧抓得实抓得细,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我们还担负着保护‘中华水塔’的重任,两项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作为一名青海人,我深感自豪!”
夏吾卓玛代表的自豪,来源于现实的变化: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区涉及31个县(市),建设区面积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4%。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建设区内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整体遏制,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治沙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
沙化、荒漠化面积双缩减,沙化程度持续逆转。以国家公布的第六次和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来看,全省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呈现出“双下降”态势,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扩展至缩减的跨越式转变。
控制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减轻。经过治理的丘陵山区基本达到洪水不下山、泥流不出沟、暴雨不成灾、粮食不减产,同时减少了泥沙在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
增绿增水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北工程区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晚、早霜期提前和推迟10天左右,延长了作物生长期;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香日德农场和共和盆地的沙珠玉乡,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绿洲防护林体系。
庇护农田草场,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六十年代以来就积极组织沙区人民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尤其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治理速度加快,标准提高,使境内的十几个绿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农田70多万亩(1亩约等于0.公顷),昔日的荒漠不毛之地变成了重要的粮食基地。
大力发展沙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近年来,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河湟杂果、南部藏茶”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在柴达木和共和盆地大力发展枸杞生态经济林,充分调动了沙区广大农牧民防沙治沙和发展林产业的积极性,有力促进防沙治沙进程,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共和等地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枸杞基地建设。
……
记者了解到,青海三北工程建设区自然条件严酷,海拔高,加之气候寒冷、干旱少雨,防护林建设难度大,相关部门的一致心声是:建议提高三北工程建设标准,强化技术支撑,并将后期管护费用列为生态重点工程转移支付科目予以保障。
夏吾卓玛说,我们呵护水,水又滋养我们。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农村牧区、工厂企业,亲眼看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南州好几个县建起矿泉水厂,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同时,绿色有机农牧业蓬勃发展,*河旅游线路精品迭出,特色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乡村振兴有了可靠依托,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夏吾卓玛表示,我们将坚决扛起源头责任,更好地保护生态,让“三江之源”源清流洁,让“中华水塔”坚固充沛,让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滋润甘甜。
河北
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造林
河北日报记者曹智
“希望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中,有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更高质量造林绿化,也希望各地加大培训力度,让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造林绿化更加科学高效。”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方金华说。
三北防护林工程从年实施以来,河北省建设范围涉及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保定、廊坊、石家庄、衡水、沧州、雄安新区等地的84个县(市、区)。截至年底,河北省累计完成营造林.1万公顷。
40多年来,三北防护林的社会效益持续发挥,拓展了区域绿色生态空间,优化了当地社会发展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设始终坚持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路子,把生态建设与群众利益紧密结合。“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工程区累计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林1.74万公顷。
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实施,廊坊市进入实施范围。方金华代表清楚地记得,年至年8月,廊坊市植树造林8万公顷,相当于该市年以前10年间造林面积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8万公顷的造林面积中,民营造林占到了95%。
由于廊坊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年8月,三北地区民营林建设现场会在廊坊召开。以“创新经营机制、实施产业带动”为主要内容的民营林建设廊坊经验传播到三北地区。此后,廊坊市造林绿化的脚步从未停歇。
方金华代表介绍,近年来,廊坊市在吸引社会资本造林方面仍走在前头。该市明确扶持*策,有效破解了造林主体动力不足的瓶颈。
廊坊市按照“谁造林、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创新14种造林利益联结机制,年至年共撬动社会资金多亿元,发动多家企业、大户主动参与造林,企业、大户造林占比达到60%以上。同时,廊坊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拓宽造林绿化空间,有效解决土地制约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廊坊市年以来采用*府、公司、企业和大户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4万多公顷,为规模化开展工程建设提供了土地保障。
去年,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策,河北省林草部门还对11个承担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的平原县进行了督导,各级林草部门一起探讨利用闲散废弃地、村屯周围、林网林带造林新模式。同时,还专门印发《关于科学推进村庄绿化工作的通知》,支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先进经验模式,科学开展村庄绿化美化。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基础上,在三北工程中,各地应进一步创新造林利益联结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造林。”方金华代表建议,各地相关部门还要指导社会力量做好造林绿化树种选择工作,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绿化方式也要科学选择。方金华代表建议,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人工治理要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坚持飞、封、造并举,实现乔、灌、草结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希望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科学绿化精神,更多举办工程造林管理技术培训班,有效提高造林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能,让三北防护林更加茁壮和美丽。”方金华代表说。
黑龙江
为龙江大粮仓撑起绿色屏障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长虹
惊蛰一过,草木萌动,万物生发。在全国,是全民瞩目的两会时间;在黑龙江省,中西部各市县正在为今年的农田林网筹备新绿。
此时,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林草局,工作人员边热议今年的*府工作报告有关生态建设话题,边制定着本县今年的造林苗木进场计划。
林甸,是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建设六期工程实施县。自年我国启动改革开放伊始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后,黑龙江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产区,是三北工程的东部起点、重点实施省份,在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三北工程建设涵盖全省13个市(地)的个县(市、区),建设区域总面积.18万公顷。
“林不足,土不牢;林不密,水不保;林不茂,粮不丰。”这是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多年来得出的结论。40多年来,黑龙江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巩固修复、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突出重点、规模治理,大力发展混交林和异龄复层林,不断提高农田防护林质量,筑起了近50万公顷的农田防护林网。如今,松嫩平原75%、三江平原6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全省80%以上的农田得到了林带庇护,仅农田防护林对全省三大主栽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的平均增产效应就超过15%,护田增产年增产粮食23.8亿公斤,为推动全省粮食连续稳产增产贡献了责任担当和绿色力量。
在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张家文代表说,今年的*府工作报告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再次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明确提出,这对三北工程建设又是一个有力指挥棒。抓生态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是县域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有力抓手。黑龙江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前进的通道,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今年的*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讨论*府工作报告时,对“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部分内容,正在京参加全国*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赵雨森委员深有感触。
赵雨森委员强调了林业科研技术创新应用,对三北工程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黑龙江造林绿化工作中,突出体现出种业科技创新技术、科学营造林技术、林草防灾减灾技术、生态系统治理修复技术、数字林草技术的创新应用。作为林业专家,赵雨森委员建议,在三北工程建设中,继续强化科技和典型示范引领,科学推进重点区域植被恢复。充分利用乡土树种,营造多层次多林龄针阔混交林。有序实施退化林修复,升级存量、做大增量、拓展容量,推进森林抚育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
《青海日报》(年03月11日第8版:两会特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